彬州市义门镇:聚合“五大振兴”,打造彬州样板

时间:2022-08-10    点击:659782


作者:杨涛 张亚兰

豆家湾村是彬州市义门镇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全村总面积21.4平方公里,总人口1769户6278人,承千年渭北民风民俗,聚六村移民搬迁群众,是全省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和咸阳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联村党建强堡垒。示范村创建以来,镇党委为解决村级“四无四难”(即“村级无产业、群众无追求、发展无技术、致富无动力,出行难、生活难、生产难、发展难”)等突出问题,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和区域限制,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连、资源互补的原则,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成立由豆家湾村包片领导兼任党委书记、镇分管产业领导、豆家湾村党组织书记兼任党委副书记、义门村等7个村党组织书记、润东等6个企业负责人为委员的联村党委,推行“村村互助、村企合建、结对帮建”等产业发展形式,投资2312.98万元建成了豆家湾村“一中心联村党委、三片区(小杂粮、农副产品加工、饲草加工)四平台(电商中心、农机托管中心、冷链物流、五指梁农业公司)、多基地万亩药材、千亩粮油、百亩现在果业、千棚羊肚菌、果树育苗等的三产融合示范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产业联兴固乡基。夯实基础壮“一产”。推行村企共建模式,开垦撂荒坡地1万亩种植中药材和青贮饲草,建设“万亩中药材基地”;推行村村互助模式,整合芦寨等7村富余土地资源,建设“千亩粮油基地”;推行结对帮建模式,统筹豆家湾、义门村和润丰果业、中林集团技术资源优势,建设千棚羊肚菌种植基地、豆家湾现代果业示范基地和优质果树育苗基地。精深加工扩“二产”。做精小杂粮加工区,依托千亩粮油基地,加工生产小杂粮、石磨面、纯菜油等乡土产品,实现从原粮种植到生产加工的产业融合发展做优农副产品加工区,以种植优质小麦为生产原料,采取订单收购模式,传承发展“彬州御面”特色产品,推动手工生产向工业化生产转变,实现“原产同卖”。做大饲草加工区,以万亩药材基地为饲草加工原料产地,兼顾回收利用农作物废弃秸秆,辐射周边群众利用撂荒地种植饲草,生产优质饲料向周边养殖场销售。产销互促兴“三产”。以电商服务中心为销售卖平台,大力推广“红岩河牌”石磨面、小杂粮、纯菜油、御面、苹果等30种本土特色农产品,提升品牌溢价依托彬州市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投资3000万建成冷链物流及物资贮备中心,提高农特产品贮藏质量和运送效率。五指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管理服务平台,发挥农机托管服务中心作用,组建农技、农机、农事三支服务队伍,推动农业农村管理服务标准化、机械化、现代化。2022年豆家湾联村党建“三产融合”示范区预计可带动群众稳定就业220人,实现人均年增收2.5万元,同时带动400余户脱贫户年固定分红1200元,村集体经济预计年收入超过100万元以上。


生态塑形提乡颜。“四改(改厕、改气、改暖、改水)四提升(道路、绿化、村容、户貌)两治理(荒山荒坡土地复垦、采空区生态修复”为抓手,彻底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截止目前,“四改”,累计完成改厕1142户、改暖560户;新铺雨水、污水及供水管网5.6公里;燃气一期43户正在实施之中。“四提升”,完成社区道路修复提升4000平方米,新修秦闫路2公里;在豆家湾村道路、广场及社区居民院落新栽绿化美化苗木1.5万株;清理“三堆”438处,整治“六乱”346处,拆除破旧危房24间;以美丽庭院创建为载体,对110户旧房屋实施立面改造工程。“两治理”,以建设万亩中药材基地为目标,对豆家湾村闫子川约1500亩荒山实施土地复垦治理项目;依托矿区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实施豆家湾村白家宫、鲁家河采空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已完成入户调查及3000亩土地平整协议签订,计划8月份实施。

文化增韵树乡风。崇礼尚义豆家湾,移民搬迁新家园”为文化总基调,以“孝善、睦邻、农耕”为文化底蕴,以“文化队伍、文化阵地、文化活动”为文化载体,以“德治、自治、法治”为文化建设目标,全面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将每月6日固定为“孝善日”,开展卫生扫除、理发、义诊、包粽子、生日宴等文化志愿活动,大力推动6个合并村精神重塑和文化共同体建设。采取“有限干预、微改造、精提升”原则,将“孝善、睦邻、农耕”三种文化元素融入村外墙立面改造中,保留原有古老建筑原貌,打造乡村振兴主题街巷,建设乡愁馆和农耕文化等主题庭院。树立道德模范,表彰身边好人,申报“彬州好人”10人,评选表彰“道德模范”20名、“身边好人”10名、十星级文明户35户、好媳妇、好婆婆15人。

人才联育铸乡魂。“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为人才队伍建设理念,以电服务商中心、农机托管中心、冷链物流运输中心、五指梁农业公司为本土人才培育载体,通过联村党建、村企合作先后引进润东、天朵、天润牧星、景顺园、瑞欣顺等10个龙头企业扎根豆家湾村,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人、致富带头人15人、创业示范户12户,农业服务队3支、文化服务队6支,为全镇人才联育提供了样板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