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丹
今年以来,油坊坪村党支部严格落实区委深化“三有三创”制度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部署要求,按照贯彻“三有”从“细”谋划、突出“三创”从“新”着力的思路,将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有力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高质量。
理清思路,在创争“发展型支部”上出实招
村党支部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创争“发展型支部”的“稳定器”。以创建村集体经济示范村为抓手,全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提升经济效益。一是创新发展路径。形成了以大棚租赁、互助资金利息收入、扶贫光伏电站分红为主“三位一体”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能够达到45万元(其中大棚租赁收益5万元,互助资金利息收入4万元,杨园7.65兆瓦光伏电站收益36万元)。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1:3:6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即10%用于风险金、30%用于村级公益事业支出和村集体产业培育、60%用于扶持奖补脱贫户、监测户发展产业项目和奖励激励先进典型。三是严格收益分配管理。推行“村财镇管区监督”资金监管办法和“一定两议三监督”的资金使用制度并严格落实“谁建设、谁经营、谁管护、谁受益”的资金管理要求,进一步解决了村“两委”干部“说话没人听”“没钱办事”等“老大难”问题,厚实了村集体“家底”。
激发活力,在创树“示范型党员”上作表率
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创树示范型党员的“主战场”。开展了“产业示范户”“带富致富能人”评选活动,今年以来涌现出鲍智慧、鲍赛育等8户产业示范户,高巨鹏、冯生涛等10名带富致富能人,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带动了全村150余户农户发展大棚产业。一是坚持在产业链上建组织。围绕棚栽和草畜产业,推行“党支部+产业基地+合作社+脱贫户”的工作机制,党支部先后成立各类产业党小组6个。今年春季,化子坪镇党委将清水沟大棚点列为重点产业项目,针对迁坟、土地流转等难题,清水沟党小组组长李彦军带头,多次上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最终迁坟6座、流转土地120亩,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坚持在产业链上聚党员。引导党员结合自身实际在产业技术指导、基础设施维护、产销信息服务等认领岗位、承诺践诺,今年以来共认领岗位6个,有效承诺56条。油坊坪村党支部将“主题党日活动”搬进了大棚产业点,举办“田园党课”3次,让党员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三是坚持在产业链上富群众。村党支部积极转变服务方式,组建了由支委高巨鹏任组长的蔬菜专业技术服务队,及时解答菜农种植技术疑问。针对“压价收购”这一现状,常年搞蔬菜批发的徐坪组党员鲍纯才在西安新桥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了茄子直销点,拓宽了菜农的销售渠道、增加了菜农的收入。仅大棚产业一项,使全村年收入能达到1200万元以上,大棚产业收入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擦亮了“徐坪红提”“油坊坪茄子”“冯岔西瓜”的“金字招牌”。
固本强基,在创建“服务型支部”上下功夫
坚持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堡垒作用。一是选优配强“领头雁”队伍,构建了“选优、育强、管好、用活”的工作机制,在新一轮换届中吸纳了退伍军人张亚林、产业大户高巨鹏、创业能人张亿明进入支部班子,锻造了一支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级“领头羊”队伍。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通过从严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选准落细“问题墙”、深入开展主题研讨,扎实开展“亮承诺、遍走访、办实事、比业绩”活动,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升党员服务水平,使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党员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创新机制,在提升“微治理效能”上求实效
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常态化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一是强化基层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十百千”工程和推行“一领四化”(即: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多元化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工作,构建了分层分级的网格化管理结构,村党支部书记冯彦清为一级网格员,冯嘎嘎等4名村委班子成员为二级网格员,冯生攀等6名村级骨干为三级网格员。今年来,网格员共化解矛盾纠纷4起,排查化解信访隐患3个,目前,油坊坪村无1起区级以上上访事件,真正做到了“矛盾早发现、问题早解决、管理无盲区”。二是改革赋能。聚焦生态环境保护难点痛点,探索将河长、林长、路长“三长合一”,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改变了“多头治理”,解决了不拿钱不愿干事的问题,生态环境保护质量也得到全面提升。三是涵养村风民风。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机结合的治理载体,以油坊坪村史馆为平台,教育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抵制“天价”彩礼,改变薄养厚葬和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思想。先后评选出开展“五好家庭”6户,“好婆婆、好媳妇、致富能手、身边好人”等模范10名,并通过“道德银行”对他们进行实物奖励,不仅规范了个人的品行,也传递了正能量、树立了文明新风,形成了人心思齐、人心思进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