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颖
华州区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硬核举措和基础性工程,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引擎,以“四+”模式为抓手,突出党建引领,高位统筹谋划,大力实施区镇村领导干部抓点示范工程,创新开展村级集体经济“整镇推进”示范行动,不断释放农村改革发展红利,助推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多点开花”。“党建引领+示范带动”集优势,激活集体经济新动能。把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固本之策,把培优育强领头雁作为富村强民的关键之举。一是聚焦强基固本。实施乡村振兴“六大行动”,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书记项目”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大力开展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扎实创建星级党支部,定期开展村级班子研判,强化头雁提升、双培双带、外引内培人才三措并举,运用区级重点培训、镇(街道)党(工)委小班培训的形式,努力提高发展本领。二是聚焦典型引路。在优化干部人才资源配置上精准发力,实施党建综合体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培育致富带头人309名,储备村级后备力量382名,打造20个村级集体经济示范点,涌现出杏林镇“党建+N”、李坡村、朝阳社区和赤水镇遇仙联村、高塘镇柿村、柳枝镇张桥村等一批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典型,以“头雁先飞”带动“群雁齐飞”。三是聚焦机制创新。实行区委常委包抓、成员单位参与的联镇包村制度,建立区委组织部科级干部和组室包联基层党(工)委机制,定期召开成效观摩会,搭建产业发展擂台,积极推动跟踪问效,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切实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金融赋能+人才创新”强支撑,跑出强村富民新赛道。发挥党的组织优势,通过党建领航推动人才和各类资源下沉,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一是突出政策牵引。着力推动惠农政策向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延伸和覆盖,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下拨253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鼓励各村采取股份合作、订单发展、保底分红、利益返还、保障就业等方式,使资金切实发挥效益。瓜坡镇君朝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级现代化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二是突出资产盘活。紧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契机,成立135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在全区135个村集中开展打击垄断农村资源和侵吞集体资产专项行动,收回集体预留地21607.7亩,完善土地承包合同5942份,收回土地承包款568.8万元、机井799眼、旧校舍33个、旧大队部50个,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从“薄弱”到“破壳”的转变。目前,全区村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3个,20-50万元的村10个,10-20万元的村35个,已全部消除“空壳村”。三是突出人才带动。大力实施“头雁”选育、“雏雁”培养、“归雁”回引工程,建立300名优秀农业骨干人才和乡土人才信息台账,开设乡土人才培训班,成立由126名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农技专家服务团,开展“百名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活动,建立8个区级特色农业专家工作站,设立产业技术服务“110热线”,有效破解人才和技术瓶颈。金堆镇依托独特的地域优势,以人才和技术为支撑,以高山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种植黑木耳10万棒、高山西红柿63棚,用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群众致富,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50余万元,带动周边8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和增收致富。
“抱团兴业+农旅融合”增效益,拓宽增收共富新路子。注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多条腿”走路,探索多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一是“十种模式”开方子。因地制宜推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十种模式”,抓实村企联建,在渭华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实施产业项目33个,推动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再上新台阶。扩大高塘镇南堡村“红色村”试点效应,培育了渭华现代农业园农业体验游、华州革命传统红色游、张桥村“一墙、一路、两室、五区”文化游、李坡村民宿农家乐休闲游等一大批农旅融合发展新项目。二是“抱团发展”夯基础。积极构建支部“领”、合作社“带”、群众“参”、政策“扶”、产业“脱”的“五合一”工作机制,成立蔬菜、水果、花椒、粮食、草莓等5家特色优势产业联合社,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市级渭华现代农业产业园采取“党委+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模式,带动高塘镇23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收。三是“组织联姻”增效益。通过以点带面,以强带弱,以党组织为纽带,深入开展机关党组织和村党组织、村级集体产业“契约化”结对共建,全区创建的皮鞋、家纺、挂面、电热毯、生活用纸等“村社工厂”已经成为群众产业致富的“摇钱树”。目前,全区各类社区工厂共吸收务工群众3358人,其中,脱贫群众1950人,人均月工资达到3500元。华州区创办社区工厂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在《新华社内参选编》刊登。
“产业升级+品牌创建”扬特色,擦亮乡村振兴新名片。立足资源禀赋,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持之以恒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一是着力融合发展。鼓励联村、联镇共建,突破村域、乡域限制,初步形成高效果蔬、工贸服务加工、乡村旅游、特色干鲜果、土特山货五大产业发展态势,建立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发展模式。华州街道城内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瓜坡镇孔村大棚草莓园年产值达200万元,南沙村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园为村集体增收突破100万元。二是着力补齐短板。聚焦特色产业,不断加大政策扶持、技能服务、平台搭建力度,集聚土地、人才、产业等发展要素,形成主体带动强、后续活力足的良好产业格局。下庙镇、莲花寺镇引进先进蔬菜种植技术,大力发展“大棚经济”,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为村集体经济“提质加码”。三是着力推进品牌发展。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毕家芦笋、华州山药、普罗旺斯西红柿、大接杏等优势特色产业,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39个,成功培育“华州杏李”“水果西红柿”“羊肚菌”“果沁农庄”等农产品和品牌,推动乡村抱团发展、连片振兴。高塘镇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占地9.6亩的手工挂面体验园,打出“药王洞”品牌,让有着百年历史的“空心挂面”成为村民致富的“金丝银线”。其中,江村空心手工挂面年产值200万元左右,带动全村3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供稿:华州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