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三强化”打造乡村振兴“党建引擎”
时间:2023-09-12 点击:659164
作者:邹莉
镇巴县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乡村组织振兴全过程,推动各级党组织扛牢政治责任、建强战斗堡垒,凝聚各方力量,壮大村集体经济,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强化责任担当,厚植振兴基础。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严格执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县委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年度重要事项清单和各成员单位年度实事硬事清单,明确重要事项10项,实事硬事23项;全面推行党建工作“三单制”管理,建立“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以党建责任推动乡村振兴责任落地。印发《镇巴县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方案》,细化29项具体措施,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形成上下贯通、同向发力、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以“五星创建、双强争优”活动为统揽,建立县级领导包抓机制,实行“一村一方案”,成功创建“双强示范”党支部5个、“五星”党支部124个,持续推动各领域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扎实开展2023年度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精准确定整顿对象8个,从严落实“四个一”包抓机制,开展督导检查2轮次,推动整顿工作落实落细。常态化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通过财政投入、党费支持等方式,新建、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9个,足额保障村级党组织运转经费,持续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激励关怀。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加强村(干部)“三农”工作、村集体发展等方面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先后组织镇长(主任)、镇村遴选的村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及今年培育的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村党支部书记共99人分两期赴浙江大学培训学习,今年以来,通过外出实训、分类观摩等方式,组织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4期192人次,实现县级以上培训全覆盖。
强化三支队伍,凝聚振兴合力。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新当选的18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4.4岁、较上届下降4.8岁,高中及以上学历144名、较上届提高12.2%,实现了年龄、学历“一降一升”;开展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储备情况专项评估,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力量406名。扎实开展对村班子届中经济分析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届中经济责任审计,持续加强村班子监督管理。全县重点向137个村(社区)选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驻村干部441人。制定《镇巴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考核办法》,建立落实工作例会、工作报告、入户遍访、督导检查、年度考核等管理机制,开展督查9余次,开展2022年度各级选派驻村期满半年以上的420名驻村干部个人年度考核工作,考核优秀等次119人,占参与考核人数的28.3%;共组织驻村干部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培训4期1300人次,举办擂台大比武活动4期80人。扎实开展干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十百千”活动,鼓励支持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和各类人才到村任职,引进国派科技特派团16名农业产业专家,每名专家对口帮扶一个镇(街道),统筹县级农业技术人才141人,联系包抓全县178个村(社区),实现镇村指导服务全覆盖。深入实施三区人才计划,引进新品种7个,推广新技术12项,建成大黄试验基地4个,种植资源基地20亩,优质大黄种苗繁育基地230亩。通过用好用活“组团式”帮扶人才资源,搭建人才培育平台,成功培训农村适用人才191余名,有效激活和壮大了人才队伍。
强化集体经济,助力兴村富民。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对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由县委主要领导牵头,联镇县级领导负责,逐村研究落实发展措施,全面提升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水平。目前,全县178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到10万元以上。强化镇村党组织引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推行“党支部+产业基地+三变”模式,培育出仁村镇千亩青花椒、巴庙镇万亩茶园等一批特色典型;探索实践产业发展、入股分红、联村共建等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组建镇级平台公司20个,向5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下达项目资金4712.5万元,落实各类产业项目68个,有力激活村级集体经济“一池活水”。探索强村辐射带动、联村抱团发展、村级合作共赢等多元化途径,将全县所有村(社区)闲置土地、房屋、农特产品等资源加以整合,形成原始资本,通过党建引领,推广复合经营模式、组团式发展模式,先后实施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中草药种植、魔芋等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村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5.9万亩,年产茶叶5820吨,产值9.1亿元,7.5万人从事茶产业,人均增收6000多元,全县累计种植中药材面积达30万亩,年产药材2.4万吨,产业链嵌入群众1.1万户,户均增收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