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打好“党建+”组合拳,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9-25    点击:695884
镇巴县:打好“党建+”组合拳,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作者:邹莉  
  近年来,镇巴县积极探索“党建+”新模式,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全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党建+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靓”出新颜值。长岭镇分方村董某由于行动不便,常年依靠轮椅,一直以来都是人居环境整治的“老大难”。村党支部通过商议,充分发挥本村党员、“四支队伍”力量,不定期对房前屋后进行打扫,对柴草堆、石头瓦块进行规整,现在院坝看起来也敞亮了许多。同时,该村用足用活“积分制”和“红黑榜”亮晒机制,通过制作环境卫生评比牌,每月组织村民代表、老党员、志愿者对家家户户的环境卫生进行评比打分,公示公开,评比结果与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爱心超市积分兑现挂钩,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自主能动性,目前,“每季度一评比、一排位、一通报、一观摩”的工作机制已在全镇广泛推广实施。近几年,全县各村(社区)通过召开院坝说事会等方式积极宣讲环境整治政策,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下沉一线、分片包干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逐步形成支部号召、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
党建+红色资源利用,让红旅“绘”出新前景。黎坝镇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不断提升党建引领成效。突出盘活红色资源,对川陕红色交通线黎坝交通站旧址进行维修加固及陈列布展,使之成为各级党员干部前来接受红色革命教育,重温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的重要基地。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等多种元素融合,改造农户闲置房屋使之成为特色民宿,开发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瓜果采摘园等项目,形成了优势互补、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红旅融合发展模式,让游客在欣赏好山好水的同时探寻红色足迹、寻找红色印记、传授红色基因。通过坚持走“党建+”的路子,红色研学、乡村旅游、创意休闲农业已初具雏形。
党建+村集体经济,让增收“联”出新模式。平安镇平安社区以推进“五星创建、双强争优”活动为载体,创建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1+4+N”(1个村集体组织,4种发展模式,N个增收渠道)的新模式,实现集体经济由弱变强的跨越式发展,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组建村级施工队,发展村集体经济代建制项目,共带动18户群众参与建设,累计发放劳务报酬达4.5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以上。通过招商引资,积极盘活村集体土地资源,成立楮乡韵茶业公司,建设茶园300亩,以8:2比例分红的方式与洪森矿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共建,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建立平安社区农事服务中心,奠定农业机械化基础,今年投入资金40余万元,购置旋耕机、播种机、育秧机、收割机等固定资产,培育4名农机手,落实1名村干部,对外出作业进行跟踪协作服务,确保农业机械化顺利进行,所得收益由农机手及集体经济各得一半,这样既保障农机生产运转,又保障工人的基本工资,同时还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成立馨安乐物业管理公司,整合本地搬迁户和公益性岗位30人,从事集镇安置区物业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维护、道路养护,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党建+特色产业发展,让山货“蹚”出新路子。镇巴县坚持突出党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方向引领和主导地位,打造茶叶、魔芋、中药材、畜牧等优势产业集群,确保主导产业产值保持15%以上增速。全县建有清洁化标准茶厂36座,现有茶园面积16万亩,全年生产茶叶达6313吨,实现产值12.3亿元,茶产业人员7.9万余人,年人均茶叶收入6000余元,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为扩大魔芋经营主体数量和规模,全面推广“党支部+公司+农户+基地”种植新模式,构建完整魔芋产业链。创新推广“林+药”“粮+药”复合经营模式,建设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带1.3万亩,域内荒山、林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全县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达30万亩,园区订单药材面积2.6万亩;畜牧产业采取“党建+企业+合作社+养殖场+养殖户”的生猪养殖模式,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全县生猪饲养量45.35万头,现有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9个,合计年出栏3.8万头以上。县域内建有“镇巴腊肉”产业园,年加工腊肉3000吨,产值4.8亿元,全县有3.8万户农户从事畜牧产业,户均年增收5600元。


供稿:镇巴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