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

镇巴县:做实引才、育才、用才“三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3-11-29 点击数:659191

作者:周洋 王金枝
 镇巴县始终坚持“人才引领驱动”,以精准引才、精心育才、科学用才为抓手,构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新格局,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突出“引”字。创新引才方式。依托各类专家工作站、人才工作室,柔性引进二级教授10名,特聘专家50名,与秦创原农业板块办公室成功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引进农业技术专家教授11名、科研骨干30名。持续深化与高校对接合作,扩大“研究生助力团”“专家教授服务团”等高精尖人才服务领域,引进第9、10批次32名“西农大研究生助力团”优秀硕士研究生来县挂职,指导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选派200余名卫生、教育、农业等领域专业人才赴外地交流学习。健全引才机制。在县外招商联络站加挂人才工作站牌子,赋予其招才引智工作职能,鼓励和支持我县企业和社会团体等驻外机构设立人才“双招双引”联络处。以“两松绑两柔性”为突破口,先后制定出台了《镇巴县人才支持乡村振兴实施意见》《镇巴县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技术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实施意见》《镇巴县2023年“招才引智”工作考核细则》等一系列人才发展规划和配套制度,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人才制度体系。共享引才资源。结合全县优势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围绕承接人才干事创业“舞台”不多等问题,以结对帮扶、项目合作、顾问指导等方式,组织专家服务团队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园区,开展科技服务,累计解决106项技术难题、指导应用新品种新技术74项、参与制定全县产业发展规划3项,指导打造农业品牌1个、科技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31个。
聚焦“育”字。聚焦培育一支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实施人才振兴“四大工程”。实施产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先后培育5名省市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和文旅产业领军人才,支持怡溪春、丰兴魔芋、楮河茗饮茶叶等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施农村科技人才培育工程。选派科技特派员100人,引进三区人才29名,服务带动农户1480户,服务企业或合作社等68个,创办领办企业和合作社4个;引进新品种7个,推广新技术12项,培养农村技术骨干148人,培养乡土人才20名,举办各类培训20场次,培训农民1500人次。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依托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及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力量广泛参与的培育平台,围绕“4+Ⅹ”产业体系,开展高素质农民学习培训16场,培育认定高素质农民191人,开展技术服务培训86场5474人次。培育乡村企业创新带头人45名、农村电商人才57名,培育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实施返乡创业人才回归工程。印发《关于建立“本土优秀人才”信息库的通知》,深入挖掘全县各行业、各领域优秀人才信息,建立全县信息人才储备库,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灾后重建及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坚强本土人才保障。
强化“用”字。加强平台建设。积极搭建人才工作载体和服务平台,持续激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镇巴腊肉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专家工作站被批准为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今年申报省级专家工作站2家、申报创建市级专家工作站5个。截至目前,累计建成省级专家工作站1个、市级专家工作站10个、县级专家工作站16个。建站单位涵盖中药材、茶叶、畜牧、腊肉、医药、旅游等产业领域,建站主体与专家团队共签订技术开发与合作项目20个,开发新产品10个。深化校地合作。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累计攻克技术难题17个,转化应用成果14个,获得授权专利16项,带动脱贫户380户,实现经济效益900余万元。陕西中医药大学,依托省部共建秦药重点实验室、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咸阳综合实验室设立专项开放课题,定向资助本土企业镇巴百合花谷现代农业公司40万元,开展“药用大黄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发挥“组团式”作用。统筹整合工作、力量、政策等各方面资源优势,抓实抓细教育、医疗、科技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国家科技特派团16名农业产业专家主动融入到全县中药材、蚕桑、梨、茶叶、魔芋、生猪6个产业组,切实加强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医疗人才“帮扶团”7名专业医师帮助县人民医院7个重点科室,累计开展新技术研发78项;教育人才“帮扶团”20名专业教师通过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示范培训,建立学科教学团队13个、名师工作室7个、联合教研平台6个,培养省市“骨干教师”23名。


供稿:镇巴县委组织部
CopyRight © 2020 凤凰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30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