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旬邑县湫坡头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全面决胜小康,奋力追赶超越”为总目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突出产业扶贫,发展特色产业,引领群众精准脱贫、持续脱贫、稳定脱贫,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黄秋葵种植、仿真花制作、剪纸、土鸡养殖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势头。
旬邑富梓农业专业合作社位于湫坡头镇坪坊村,该合作社主要从事黄秋葵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属劳动密集型企业。“三变”改革推行以来,湫坡头镇依托合作社黄秋葵这一品牌优势资源,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发展“三变模式”,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流转,整合优势资源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面打造黄秋葵产业链,带动贫困户参与企业分红,实现群众增收致富。
基地连户,共营增收
湫坡头镇扶贫干部、大学生村官吴瑜牵头,承包150余亩土地种植黄秋葵,积极吸收群众和贫困户参加。他将黄秋葵推广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制作黄秋葵栽植技术和日常管理知识PPT,入户发放宣传彩页,组织观看相关视频和报道,先后举办黄秋葵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班3次,培训群众200余人次。辐射带动坪坊村、散集村、车门等3个村75户群众(含38户贫困户)参与其中,合作社提供务工就业岗位45个。截至目前,给务工群众发放劳务费用2.8万元,对无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在合作社参与入股分红。使参与群众获得土地流转费、务工费、分红等三份收入,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村社联合,共促双赢
湫坡头镇坪坊村与合作社建立村社联合机制,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坪坊村党支部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发展思想,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鼓励贫困户、残疾人及留守妇女在合作社务工,签订劳动合同,让贫困户有稳定的务工收入。村“两委”负责积极动员群众将劳动力资源变成固定资产,参与合作社建设,合作社优先解决在村劳动力的就业,有效破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通过“村社联合”的方式,群众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就业,还增加收益鼓了腰包,照顾了家庭,也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土地闲置等问题。
技术入股,共创谋富
县人社部门利用创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及镇村衔接,吸收坪坊村及周边村子群众在合作社务工外,充分考虑农村群众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集中培训、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让更多群众熟练掌握了黄秋葵的播种、管理技术和要领,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产业技能工人”,群众利用农闲和晚上时间,在自己家庭也加工制作秋葵茶,合作社计重回收。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为农户无偿提供所需技术培训和技能指导,把参训的贫困户培育成产业基地的新型职业化农民,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让农户通过技术和管理等方式入股,获得入股收益。目前,合作社吸收本村及附近群众,从事秋葵种植、生产及加工,年人均收入达3000元以上,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
互联互通,拓宽销售渠道
积极利用“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扶贫”,拓展线上市场。主动联系商务办,组织开展“电商+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培训,手把手给群众教电商平台的操作程序,鼓励群众通过淘宝、微店、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平台上销售自家农产品,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深化农业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供了有效途径。除过传统销售外,大学生村官吴瑜先后赴眉县、彬州市、正宁等地,联系果蔬加工企业进行回收,延长了黄秋葵生命周期,使用价值能更充分地变为价值,确保群众受益最大化。
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为了能够建立起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合作社成员和种植户一起劳动,从籽种引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环节给群众提供全程跟踪式服务。以“旬邑乡村旅游”和看花宫村“陕北公学旧址”红色教育基地为依托,拓展延伸黄秋葵产业链,创办了“黄秋葵采摘节”,将“黄秋葵产业扶贫基地”发展为“黄秋葵种植生产——产业示范带动——旅游观光采摘——农家乐”一条龙的产业链,将黄秋葵产业打造成全镇有特色的产业品牌。(作者:王开明 吴瑜) 责任编辑: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