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济困付真情 真心奉献赢民心

时间:2018-11-23    点击:195653

——记安塞区招安镇白台村第一书记张洋

作者:张洋

 张洋,现任延安市安塞区卫计局副主任科员,2015年7月选派到安塞区招安镇崖窑沟村担任第一书记,2016年8月因撤村并村调整至招安镇白台村担任第一书记。

任职以来,他带着组织的信任和嘱托,充满激情,勇于创新,真抓实干,真情奉献,积极投身到驻村帮扶工作中。从一个贫困村到另一个贫困村,他真情不移,真驻真做,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精力谱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真诚与精彩。

                     走村串户知民意,访贫问苦解民忧

  上任伊始,一直在琢磨如何为乡亲们打开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如何让白台村的老百姓增收,如何让村里的经济快速发展,他常常苦思冥想、夜不成眠。为给群众谋划一条好的出路,他沉下身子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与群众聊家常、交朋友,看看他们平时吃什么、穿什么、喝什么、用什么,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在他的驻村工作日志,详细地记着村里大事小事,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经过深入调研走访,他先后把政村领导班子、党员队伍建设、农民的种植养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民风民俗以及全村的地理、人口、家庭、住房、身体状况了如指掌。在掌握全村的基本情况后,他认真分析贫困症结,谋划脱贫出路,立足实际,制定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方向,为整村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存在人多地少、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留守多为年老多病和残疾人等实际问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村民办实事,为百姓解忧愁,让党的阳光雨露,通过他辛勤的播洒来照亮每个农户的角落,滋润每个百姓的心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架起干群“连心桥”。

          千方百计惠民生,一心一意谋发展

  针对一穷二白的村集体经济和村民自我发展能力弱、接受教育程度低、观念陈旧的状况,他认真研读中省市区扶贫政策及有关文件,确保用足用好扶贫政策。不辞辛苦积极协调项目资金,全力优化水、电、路、通信、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整村脱贫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先后于2017年协调长庆油田王东作业区对白界村投资50余万元、协调区水利局对张新庄村投资20余万元、市物价局协调区电力局对王家湾村投资50万元2018年协调王东作业区再投资30余万元对白咀村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并为白台10个自然村配置了动力电,更换了老化线路同时对部分自然村增加变压器供电容量,确保了供电质量, 有效解决整个白台政村电压低、停电多的问题。

  二是先后于2016年协调长庆油田项目部投资 6.8万元新建王家湾村机井协调王东作业区投资12.88万元新建白咀村机井2017年协调区山水林田湖项目投资8.8万元新建白界村机井协调区农综办一事一议项目投资9.6万元新建勒家畔村机井四口。优化更新了10个自然村自来水管道铺设,保障了村民用水量及饮水安全。

  三是协调长庆油田项目部、区交通局对30公里通村公路进行柏油路硬化,实现了10个自然村村村通柏油路。白台至牛圪崂公路,2016年4月开工9月竣工通车,全长22.26公里,长庆油田项目部实施高桥至枣树湾公路,2015年5月开工10月竣工通车,全长10公里,区交通局实施同时新修王家湾市级苹果示范园生产道路两条,并用砂砾石铺设,有效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

  四是协调区卫生局规范化卫生室建设项目资金20万元新建村级卫生室一,优化了医疗设备配置,配齐了基本药品,保障了村民就近就医。

五是协调项目资金50余万元,新建村级文化广场两处,配置了体育健身器材,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2016年区卫计投资10万元新建白台村文化广场,区体委配备器材3万元,7月份投入使用。2017年市物价局协调一事一议财政补奖项目20万新建牛圪崂文化广场,4月份投入使用。

  同时,配置了暖气设备,完善了洗澡间、爱心超市、图书室等配套设施,优化了村级办公条件。全村累计投入4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0个自然村水网、电网、路网、通信网实现全覆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去年底,白台村实现了贫困村稳定脱贫出列。

         因地制宜强产业,用心用力促增收

   为全力推进产业化扶贫进程,建立了持续增收的牢固载体,让村民逐步步入了致富快车道。他结合白台村实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了“1234”的产业发展模式。具体工作中,他紧盯一个以山地苹果为主,地膜玉米、地膜谷子、肉牛养殖为辅的产业富民目标;组建了干部结对帮扶队和党员示范帮带队两支帮扶队伍,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确保“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实行了合作经营、家庭自主经营、基地劳务输出三种创收经营模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通过真抓实干、辛勤付出,白台村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培育出千亩山地苹果、千亩地膜香谷、百亩小杂粮和肉牛养殖四个致富产业基地,实现了户户有长效产业支撑,增加了村民家庭收入。年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余元,年达到9000余元,有效促进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扶贫济困献真情,倾情奉献赢民心

   驻村三年多来,他踏遍村里的山山沟沟,走遍了村里的家家户户,主动融入群众,脚踏实地,真情奉献,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好评,村民见到他都亲切的叫他“张书记”,还经常邀请到家里吃饭。

   牛圪崂村贫困户安维丽一家6口人,80多岁的婆婆年老患病需要人照顾,大女儿杜琴琴上大学四年级,三女儿杜盼盼高考一本上线,被陕西中医学院录取,长子杜源在延安四中读高二,仅靠丈夫杜学发外出打工维持生计。三个学生昂贵的学费让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杜学发低着头、抽着烟说:“马上开学了,学费还没着落,这个大学该不该上?张书记,你见多识广,替我拿个主意”这一番话让他回忆起当年的自己,他湿润着眼眶说:“必须得上呀!只有教育才是改变家庭贫困的最佳途径。”以自己的例子给杜学发分析,聊了整整一个下午。第二天,他便开始寻求区总工会、民政、教育、企业、慈善协会等各方帮助,经过一周的苦口婆心、往返奔波,争取到资助资金14700元,又通过村级互助资金借款10000元,并顺手掏出600元现金给三个孩子,叮嘱他们要好好学习。燃眉之急解决了,但不是长远之计呀!与杜学发共同谋划起了长远致富之路。他深知杜学发家庭当前只能外出打工挣钱,因为发展产业见效慢,孩子当年学费就成大问题了。于是,他四处争取、协调企业为杜学发落实了务工场所,邀请果树技术员刘浩强对原本准备放弃管理的10亩果园进行精细化管理,现场手把手进行技术培训。这样来,既保证了当年收入,又建立了长效致富产业,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他还自费给配发农药、喷雾器、拉枝绳、修剪工具等,个人承诺每年资助学生生活费2000元,协调果业局资助果树专业肥料4吨,帮助落实产业贴息贷款30000元、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就业岗位、异地搬迁安置房、教育资助政策等。通过三年的帮扶,安维丽一家人致富信心十足,长效产业健康发展,家庭生活质量稳步提升,脱贫成效有效巩固,2018年荣获全区脱贫攻坚“自立自励之星”称号。

   他的真心帮扶让杜学发一直感激不尽。去年夏天,杜学发带着女儿杜盼盼,肩扛近百斤自产小米,手拎数袋无公害自产蔬菜,来到安塞区卫计局感谢他的帮扶“恩人”。大包小包的西红柿、黄瓜、茄子、豆角、辣椒、小米……顿时让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束手无策。他深知这都是贫困户辛辛苦苦劳动换来的,价值近500元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是很多很多了。他既怕违反纪律规定,更怕伤了一位农民的自尊心。左右为难后,他毅然决定收下,日后再换种方式补偿。如今,安维丽一家人视他为亲人,三个孩子总是开口闭口“张叔叔、张叔叔”地叫着。在日常了解孩子学习状况时,三女儿杜盼盼在微信中这样说道:“张叔叔,我原以为扶贫就是走走形式,看来我真得重新认识扶贫,重新定义干部这个词。您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好干部,您和新闻上写的一样负责,您的帮助我永远记着,我非常感激!”

   秋风习习,落叶纷飞,崖窑沟村贫困户余泽有的住房年久失修,这又让他彻夜难眠。余泽有、余泽强弟兄俩由于家庭人口多、学生多、劳力少,加之一个孩子残疾,致使两个家庭十分困难。室内墙体灰层脱落就剩砖块裸露在外,没有窗帘的窗户玻璃早已不知去向,晒的发黄的报纸粘了一层又一层,没有席子的土炕上放着一条破毡,余泽有父子两蜷缩在一床破旧不堪的被褥里面。他将情况汇报给镇党委书记,立即协调民政救济款5000元,对他们两家的住房进行了室内粉刷,安装了窗户玻璃,添置了崭新的被褥、床单、被套、窗帘、门帘、炉具等,保证他们能够安全过冬。之后他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区卫计局补助6000元、村级互助资金借款10000元,帮助发展起了养牛产业,并落实产业补助20000元。他还亲自驾车带着余泽有及儿子余宝宝到区医院、残联办理残疾证。同时,帮助落实了残疾人补助、教育补助、低保补助以及易地扶贫搬迁等惠民政策,协调余泽强护林员就业岗位,逐步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憨厚老实的余泽强满脸笑容地说:“张书记,你是我的贵人,等我富起来以后一定好好报答你。”他笑了笑说:“我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再往后不久的一天下午,他去山上看望年老的贫困户林生珍时,天气突变,大雪纷飞。在一段近500米的陡坡路上,车辆打滑无法下山。天色越来越晚,正当他感到恐惧与无助时,远处一道手电光让他看到了希望。那是余泽强、余泽有带着15岁的聋哑儿子,拿着扫把、铁锹为他扫路、铲雪,助他下山。这让他万分感激,他紧紧地握住余泽强的双手说:“您才是我的贵人啊!”车子缓缓地安全下山,从后视镜上看到父子三人开心的笑了,他流下了眼泪。那铲雪扫路的情景让他改变了对贫困户的认识,也就是那父子三人的身影让他更加坚定真心帮扶的信心。

   他还经常看望慰问村里的一些老人,自费为他们送去一些蔬菜、肉类、米面等日常生活用品,帮助他们修理水管、清除院落杂草、打扫环境卫生。得知那个老人生病了,他总要上去看看,不便去医院诊治的,会借助单位优势,积极协调医生上门诊治;若是路上遇见步行回家的老年人,他总要开车送到家90岁的高龄老人冯玉兰每次见到他,总是激动地流下眼泪。姜开祖老人生病住院,他亲自代办民政医疗救助,将500元救助金递到老人手中,老人放下手里的旱烟袋,双手握住他的手,自编自唱:“党的政策就是好,张书记把我当亲人……”村民高忠和手拉小铁车,在王窑街道上出售自家的红葱,他果断上前要求全部买走,让高忠和早点回家。贫困户刘凤兰给村里的邻里说道:“张书记待我比亲儿子都好。”杜方明找他咨询产业补助政策,无意间看到杜方明一颗牙齿掉了,主动联系他的一位口腔医师朋友给予免费镶牙。

   慰问困难党员、送衣送物、上门代办……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他经常笑着说“村民待我像亲人,我从心底想为他们做点事。”

实干精神最可贵!他就是这样,始终把群众的要求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追求,把农民的增收当作第一目标,带着感情帮,怀揣真心扶。就是这样心系贫困山区痴情不改,情牵广大群众无怨无悔,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彰显“第一书记”本色。

   如今,白台村的整体面貌得到了极大改观,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上,还是在贫困户脱贫退出、村民增收致富上,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得到了镇党委、镇政府的认可,荣获全镇脱贫攻坚先进村,产业发展示范村。本人也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和组织的肯定,2016年区委区政府授予“优秀第一书记”称号,2017年区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责任编辑: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