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区教育扶贫纪实
作者:井娜 冯纪成 王爱荣
当下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关键的承上启下之期,要让脱贫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巩固好脱贫成果,就必须打破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近年来,安塞区委、区政府依据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措施,努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教育扶贫破解了贫困循环和因教返贫难题,让教育的希望与梦想在大山深处绽开灿烂花朵。
制度护航 万千贫困学子圆梦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孩子中途辍学的现象在农村时常可见,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安塞区精准施策,建立了从学前到大学教育的贫困生救助体系。从2015年以来,通过国家政策性资助项目和地方资助项目,共资助困难学生6280人次,发放资助金4092.6万元;切实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建立和完善了“日查周清月报季评”制、“七长”责任制等10个基本制度,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辍学;实施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近两年特岗教师招聘期间,在同等条件下,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优先录用,帮助多名贫困家庭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同时在教育行业的后勤岗位上为贫困家庭设置了5个公益性专岗,解决了部分贫困家庭子女的就业问题,有效增加了其家庭收入……一系列教育扶贫“拔穷根”行动,点燃了万千贫困学子圆梦教育的希望。
今年54岁的田起强是安塞区高桥镇徐清村人,妻子张廷娥身体残疾,一儿三女都在上学,四个孩子高昂的学费让田起强无力承担。“看着录取通知书和孩子眼中对进入大学的渴望,我真的特别恨自己,恨自己没本事,不能圆孩子的大学梦,更恨自己耽误了孩子的前途。”田起强的语气中满是无奈。
区教育局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协调对接,通过贫困大学生助学金、生源地贷款、大学生贫困补助等救助措施解决了二女儿田晓与三女儿田星星上大学的困难;同时,对上高中的田鹏鹏发放每年2000元的生活补助,免除了课本费和每年640元的住宿费,彻底解决了孩子们的上学困难的问题,圆了孩子们的上学梦。
教育扶贫就是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而教育扶贫不仅是经济上的资助,更在精神上给予了他们自信和力量。田起强在给安塞区教育局写的感谢信中说道:“正是由于教育局以及乡镇府的帮扶,让我家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家里的债务基本还请,修缮了房屋,全家人都像在漆黑的夜晚看到了光明,特别是孩子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学业上更有信心了。”
“软”“硬”兼施 保障师生共同权益
为了保障师生们的权益,安塞区集中力量,同时狠抓教育硬实力和软实力。
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了城乡办学资源均衡,全区城乡学校幼儿园“班班通”全覆盖,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边远学校教师津补贴机制,并通过开展校际对口帮扶、教师校际交流、外出培训等措施,切实提升了乡镇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真正让其“来得了、留得住、教得好”;积极组织全区1518名教师与全区1946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结对帮扶模式,目前累计开展结对帮扶3000余人次。
郝立江是镰刀湾小学教师,他的帮扶对象霍凯成四肢有残疾、走路颠簸、自理能力差、语言表达不清,且脾气暴躁、好动。“第一次去上课,小家伙很兴奋,拿着我们送给他的学习用具和玩具,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拉着我们口齿不清地介绍他的名字。”郝立江老师回忆当时的情景,用了“心疼”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针对孩子的多动、精细运动笨拙、语言发育延迟的问题,郝立江通过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他还手把手教孩子写字,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关注和关爱。渐渐地,霍凯成开始专注地听郝立江讲课。临别时,对郝立江念念不忘,“郝老师,你好”“郝老师,希望您下次再来”“郝老师再见”,简单的三句话,表达了孩子深深的不舍之情。
“这样的语言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孩子对我的这份信任太珍贵了。教育扶贫的过程,对于老师来说,一个力所能及的举动、一句温暖和煦的话语,也是一场精神洗礼;对孩子们来说,这些关爱、帮助如同一滴水、一丝萤火,微弱闪烁,但终能汇成蔚然大海,集成万丈光芒。”一年来的结对帮扶工作让郝立江感触颇深。
送教上门 补上残疾学子失学短板
一直以来,残疾孩子失学问题是一大短板,因此安塞区采取教师送教进社区、进家庭的方式,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对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适龄残疾儿童与少年,组织教师送教,走村入户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从思想上关心、心理上疏导、学习上指导、生活上救助,用分分关爱给无数残疾孩子、贫困家庭带去希望和温暖。
初冬时节,镰刀湾镇中心小学笼罩在一片蒙蒙的薄雾中,尽管寒意渐浓,李婷婷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吃好早饭,开始每天的“必修课”——送女儿上学。
“现在的条件已经好太多了,女儿上学方便了,也着实减轻了家里不少负担呢。真是感谢学校,感谢区上的好政策!”提起女儿顺利上学的经过,李婷婷连声感谢。
李婷婷的女儿鲍凯煊今年9岁,因自幼患有脑瘫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连最起码的走路都需要有人搀扶,加上家境贫困,上学自然也就成了全家人头疼烦恼的事。镰刀湾镇中心小学校长高智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与李婷婷夫妻进行沟通,安排了免费的宿舍,免除了水电费、取暖费等费用,由李婷婷在学校照顾女儿读书。
“女儿上学以后,学校还经常安排老师来家里为她辅导功课,孩子的学习一天天好起来,我们也十分欣慰,但是更加感谢学校,让女儿顺利上了学,让我们全家又看到了希望!”交谈中,李婷婷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安塞区招安镇王窑中心小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陕西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文件精神,本着家庭自愿、定期进行、免费送教的原则,为本学区内因身体、精神等原因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6—15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采取个别送教与集中服务相结合、示范教育与指导家长相结合、医疗保健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特殊孩子在身体素质、心理康复、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最大的扶贫理念,在资助政策的落实、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让全区贫困儿童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教育中获得成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而实现‘培养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与幸福。”安塞区教育局副局长郭旭东说。
真心引领成长路,众手浇开成才花。奔腾的延水畔,有梦想的勇进,也有教育扶贫在大山深处滋润而开的希望之花。(井娜 冯纪成 王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