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周程程 每经编辑 陈 星
DRG来了,医疗生态体系的“游戏规则”也将改变。
近日,30个DRG付费试点城市名单对外公布,这项工作启动的时间表也已确定。这将对药企、耗材企业的利润形成新一轮冲击。
DRG付费模式将如何影响药品使用量及药企利润?它是怎么进一步压低药品价格的?这是否会带来企业营销方式的变革?行业发展的机遇又在哪里?
DRG资深专家、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刘芷辰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DRG付费方式意味着药品、耗材、检验检查由收入来源变成了成本,医院和医生也会主动规范诊疗行为,合理控制处方与药品的开销。这将对药企、药品耗材商以及医用设备厂商带来巨大的影响。
无效药品寒冬将至
DRG付费方式下,一些安全而无效的辅助用药以及价高效低的药品将首先受到冲击。
刘芷辰表示,按项目付费制度下,医院和药企、耗材厂商的利益相对一致,都是向患者、医保基金获得收入。而在DRG付费模式下,这样的生态链将发生改变,医院将注重对药品进行成本管控。减少不合理用量会带来药品销量的降低,特别是一些价格较高的药品将面临被价低的同类产品替代的风险。
她举例说,消炎药有很多种,有价格高的进口药,也有便宜的国产仿制药。按DRG付费后,医院就更青睐以成本最小化来考量质量相同的药品。
一位国内药企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此前一些扮演着“万金油”角色的药品,对有限的医保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不符合未来处方趋势。国家版辅助用药目录的出台结合DRG付费方式,将加速无效药品“出局”。
医学界智库的统计分析显示,按照实际药品销售额与合理药品费用的差额,“中国神药”每年浪费的金额高达9600亿元。
7月1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的通知》,神经节苷脂、脑苷肌肽等20种药品列入清单。
尽管此目录并未使用“辅助用药”一词,但仍被业内称为国家辅助用药目录。从目录来看,有12个品种属于神经/血管保护剂类,3种属于细胞保护剂,3种为免疫调节剂,还有能量补充剂及其他。
米内网数据库显示,这20个品种2018年在中国公立医院的销售额合计高达652.8亿元。且这20个药品不乏国家医保目录、各省医保增补目录产品。
而获得这20种药品批文的企业共计超200家,但受到影响的将不仅是这些企业。通知指出,国家卫健委将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目录进行动态调整。在业内看来,后续更多药品将纳入目录,一些中药注射剂大概率也会包含在其中。
据华创证券统计,目前各省已公布的重点监控目录中的药品主要包括中药注射液、质子泵抑制剂、维生素类、抗菌药物等。其中,中药注射液以心脑血管用药、肿瘤用药为主,其他辅助类以免疫调节、神经营养剂、心脑血管用药为主。
倒逼企业改变营销方式
DRG付费机制启用后,用药结构将发生改变。国联证券研报指出,由于分组确定后,支付的费用是确定的,这将倒逼医院提高效率,节省成本。而在药品的选取方面,临床路径是否涉及、产品临床推广以及接受程度是否高、产品性价比都影响到药品的使用。
这也意味着药企以往靠回扣等方式获得高销量的做法将无以为继。早在2017年,时任《全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收付费规范》研究组组长的张振忠就曾表示,2015年我国医生总数只有280万人,而医疗领域的经销商就有300万人。“DRG要革的是这些经销商的命。”
药企为获得优势,势必会将目光转向疗效与性价比,药品价格也有望进一步降低。刘芷辰指出,医院将更有动力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医药采购的议价能力,比如用GPO采购(药品集团采购)、带量采购等方式获取更多的质优价廉的药品,从而进一步压低药品价格。
有研究数据显示,在美国,GPO每年能为医疗机构节约5%~8%的采购费用。
刘芷辰认为,以往药企给医生回扣的营销方式将行不通,这也会倒逼药企更加注重研发具备真正疗效的创新药,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光大证券研报指出,随着后续DRG、医保支付标准等政策的落地,临床价值成为更加核心的竞争要素,只有真正具有效价比的药品才能快速放量。未来,企业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研发出真正具临床价值的新品才能生存。
第三方影像检查迎发展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器械、耗材厂家也将受影响。首先在成本控制的情况下,医院使用医疗设备和耗材时,会更加注重是否有必要以及实际疗效。
无效的治疗将减少。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叶露在第二届广东卫生经济发展论坛上以核磁共振为例说,这项技术在临床上不应滥用。在用于硬膜外囊肿的诊断并进行干预时,是具有高价值的。但是核磁共振用于一般的腰痛,成本高且对健康结局没有改善,这就是低价值的干预措施。
此外,在成本管控下,与药品情况相似,医院也更青睐于采购高性价比的医疗设备,对设备价格将形成压力。
一位医疗器械企业高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进口医疗器械价格较高,成本控制下能够促进高质量、更低价格的国产医疗器械替代。然而,目前很多进口耗材已呈现出降价趋势,这些跨国企业也在落地化,对国产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而从国外的实践来看,DRG实施后,一些医院甚至会减少对医疗器械的购买。
刘芷辰以德国为例说,德国在实行DRG付费前,众多医院都在进行设备“竞赛”,相互竞争购买好设备。但在实行DRG付费机制后,医院开始考虑购买设备是否合算,是否买得起等问题;在检查量并不多的情况下,将相关检查外包出去是否会比医院自己养一台设备更合适。“德国的很多医院甚至连洗衣房等后勤服务都外包出去了。”刘芷辰说。
她认为,DRG付费不利于医疗器械和耗材商的销售,但是未来医院在成本控制的考虑下,可能会将一些检查项目外包出去,第三方影像检查、病理检查将更加盛行,也为相关医疗器械厂商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