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上级部门的督查检查无疑是保障各项政策落实的重要手段,但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各项督查检查过多过频,且形式主义严重,滋长了“脱实向虚”的不良风气。“走样的”督查已成基层不能承受之重……
泛滥的督查背后折射出哪些问题?如何才能“督”出真成效?跟着思响哥,一起听听基层干部的对策建议。
督查泛滥的“三个诱因”
一是事项责任“齐步走”。有的部门喊着便民利民的口号,扛着关口前置、重心下移的大旗,在工作任务下放到基层的同时,堂而皇之地把工作责任一并下移,自己则当起了甩手掌柜、做起了考官,周汇报、月考核、季督查,让基层整天忙报表、写汇报,身心疲惫。
二是任务下放“煮饺子”。政府部门把职能任务下放到社区,方便了群众,又可解决自身人手不足问题,一些部门尝到了甜头,不论任务大小、性质如何以及基层承受能力,统统像“下饺子”一样倒进社区这口大锅,导致荤馅不熟、素馅破皮,煮成一锅面片汤,工作开展得一团糟。
三是省心省力“看盆景”。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对街道社区工作督查时,以听汇报、查台账、看样板等方式为主,既了解不到真情况,也听不到真声音,越是掌握不了实情,越是增加督查频次和要求,基层也越是高标准树立“盆景”、高水平制作“台账”,于推进工作毫无实际意义,甚至背道而驰。
——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编办 高文动
督查的三处“不合理”
不合理的督察检查不仅给基层造成负担,更容易成为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土壤。不合理处有三:
一是督查检查过频过细,动辄则督。乡镇干部反映为例平均1周至少有1次上级督查检查。村(居)一级不仅接待省市督查检查,往往本县不同单位督查检查就每月3到4次。督查检查的初衷是抓落实促成效,督查检查也因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而非无论大小都先冠以督查,甚至出现一项通知还未下,后面的督查检查已在工作计划中。
二是督查检查雷声大雨点小。往往一项工作前来督查,到点先定位拍照,在群里发配文图片,某村党总支书记单微信群就有十几个,工作群中“滴滴通知声”成为基层头上的“紧箍咒”。本末倒置、主次颠倒无疑变相给基层徒增负担,落入“以形式主义督查形式主义”的悖论。
三是多头重复督查检查。往往上级不同部门对基层的督查检查存在内容上重合,导致基层在类似内容上准备不止两套台账以迎接检查。同一项督查考察条项与条项之间也存在相近,甚至出现镇村办公室标牌“牌头不同,内容相近”,同一项工作,仅标牌就有十几块。重复工作,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江苏省金湖县行政中心 吴秋实、 倪纯
谨防“一刀切”让督查变了味
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必须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段体现出差异化的要求。“一刀切”的督查考核在实际工作中,不仅不会操作简便,反而会难以实行,不仅不会得到公平的考核结果,反而会让督查考核对象心生不平。
比如,一个县级政府考核各乡镇的农业产业发展工作,肯定要考虑到产业发展基础的差异,要根据不同地方的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还要考虑到产业的适应性问题,绝不能所有的乡镇都拿同一把尺子去衡量。若是考核标准“一刀切”,土地面积小、人口数量少、产业适应性差的地区肯定“吃亏”,甚至一些不适宜发展该产业的地方,还会出现资源浪费、徒劳无功的严重问题。因此,考核工作必须要因地而变、因时而变,不能简单粗暴标准化,不能盲目地整齐划一。
——青白江区委组织部 王度阡
督查莫要乱“问诊”
督查“问诊”要重成效,就要切实转思想、转方法、转作风,运用“望闻问切”工作法,对专项工作进行“全面体检”,将督查工作督准督实。
“望”即多维“审视”。督查“问诊”需由表及里,不仅要看资料,更要看实料,要将督查成效深化到群众微笑和工作实效中去,将浮于纸面的单一检查转变为深入一线的实地考察,要将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
“闻”即多方“探听”。督查“问诊”要功在日常,把功夫下在平时,初步建立起日常考核和评价机制。杜绝事前不抓、事中不问、事后不管、听之任之的现象。
“问”即多元“询查”。督查“问诊”需知根知底,注重民情民意,既要了解具体负责“圈内人”的经验做法,又要了解下属人员、服务对象、群众代表等“圈外人”的意见感受,避免督查“问诊”模糊化、片面化。
“切”即多点“把脉”。督查“问诊”要谋划先行,统一“健康指标”。避免因各级口径不一、标准不一而造成的基层补工甚至返工现象,杜绝临时起意,使基层干部围绕督查材料团团转。
——江苏金湖县委组织部 张国文
拒绝“千篇一律”
有的督查不考虑客观实际,考核指标设置随意,制定的指标无法落实,“逼迫”基层单位弄虚造假;有的督查不分单位性质、工作内容的差异,一套方案、多套人马、多重标准、让督查效果大打折扣;有的督查相关部门为了“省事”,直接转发上级的考核方案,甚至层层加码,一个督查方案厚厚一沓,看的基层干部眼花缭乱。不切实际的督查多了,基层干部应付的心理就更强了,督查发现真实情况就更难了,督查的效果也就弱了。
开展督查检查,要充分考虑不同单位存在的差异,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不能一刀切一锅煮,千篇一律,考核细则要化繁就简,真正让督查起到推进工作、倒逼干部主动作为的积极作用。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上富镇干部 洪蒨蒨
督查检查要“不按套路出牌”
要让督查检查检出问题,督出实效,就要改进方式、转变要求。一方面要在督查检查地点上“神出鬼没”。要多采用“不通气”、“不预约”、“不打招呼”的方式,下到现场、扑到基层,不到“导演”好的地方、不听“加工”过的声音,用暗访的方式看清真景、了解真情、听民真意,以明察的方式现场办公、直击问题、查明原因。杜绝基层领导“陪同接待”、避免基层干部“蹲点守候”,让督查检查走在实地、看到实情、了解实事。
另一方面督查检查内容让被检查者“惊慌失措”。督查检查内容让被检查者“惊慌失措”并不是检查内容“超纲”,而是检查内容避免被准备好了“小抄”。要力戒“以痕论绩”,不搞单纯“台账对对表、文字写好好、资料一摞摞”,要有现场实效说话、要看群众笑脸表态、要听群众口碑评论来检验工作实绩,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评论工作好坏。
——武汉市江夏区纸坊街道办 余金霖
要对督查工作加强完善
一是破解督查的高频次。统筹解决督查过多过频的问题,对基层的督查控制在每年2次左右,打破以文件落实文件、以督查促进落实的固定模式,上级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拓宽对基层工作指导的渠道,推动基层工作的落实。
二是加大督查结果的运用。督查不只是工作,而是为做好工作提供更好的方法,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在督查工作中做到检查与指导相结合,批评教育与经验传递相统一,对好的经验做法要总结传递,切实用好督查这根指挥棒。
——中共金湖县委组织部 王静
基层吹哨,部门联动
督查包括监督、推进、查究等多个方面,开展督查检查是为了推进工作的落实,但近年基层高频的督查所反映出的工作落实不到位,归根结底还是基层和职能部门联动不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基层执法难以推进。要减少督查检查,职能部门就要参与基层日常工作中,赋予基层政府的职能部门召集权,基层“吹哨”,召集各职能部门现场“联动”,参与联合执法,让相关部门参与治理过程,那么治理结果亦是“可见的”,部门对基层工作的过程和结果都经历了,工作也落实了,也就减少了督查多的问题,同时也再间接的为基层“减负”。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镇人民政府 杨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