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甘河农场阔步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

时间:2019-08-05    点击:838680


              通讯员:周旭友 李庆文摄影报道

“看,甘河农场的地种得多好啊!苗长得真好!”前不久,几位多年一直在外地生活的农垦游子组团回农场探亲访友,隔着车窗观看今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大兴安岭垦区甘河农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连连感叹,大家都为农场坚持可持续发展所取得成绩感到骄傲。

 

家乡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美

 

眼下正是垦区夏管时节,在外打拼的游子们思乡心切,回家乡第一件事就想看看曾经耕耘过的田地,农场“111”国道沿线的农田成为他们参观点的首选。昔日农场是“小垄”栽培大豆,而今日采用大垄高台垄上三行栽培一望无际的农田,生机盎然。游子们边连声赞叹,边向亲人们详细了解农场职工种粮收入和生产模式等情况,忙着拿起手机拍照。

农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加大绿化工作力度,为农场实现农业现代化积蓄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动能。2013年以来,农场共栽植绿化树20余万棵,绿化草坪近30万平方米,每年栽花15棵。农场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美。

不仅如此,2013年以来农场还发展大健康产业。在农业生产上,几年来农场坚持严禁使用高残留农药,做好秸秆有氧发酵还田培肥地力示范工作充分发挥农场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借助现代化农业生产先进技术手段,打造“万亩大豆良种繁育示范田”、“万亩玉米示范田”、“万亩统一经营示范田”,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宜居城镇全靠绿色发展

 

农场场部小城镇是甘河人最骄傲的地方。我场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城镇建设中,以大豆元素为主打造大豆之都。2013年以来,该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大豆文化元素,投资2.9亿元用于场区楼房建设,新建改造楼房28栋,面积30万平方米,实现集中供热和24小时供水;实施环镇公路和场队公路等“路路通”工程,交通便利,年客流量达24万人次,建成集医疗、卫生和教育及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小城镇……。


五年来,农场小城镇蓬勃发展靠的是大健康产业提供强大支撑。农场做强主导产业,打造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龙头企业,为小城镇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能。目前农场有豆瓣酱酱油厂和冷轧豆油厂两个产业化经营项目,龙头加工企业规模逐步扩大。


农场以大豆产业化为依托,正在打造大豆、小麦、果蔬和土特产品等有机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完善观光、旅游、度假和采摘为一体的服务功能,建设大豆之都旅游名镇。小城镇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近年来,先后落户场部农民3700人,个体工商营业户517家,每年提供工商服务业正常就业岗位1400余个,提供劳动收入近2000万元;每年为附近农民提供农业季节性劳务收入2000万元。

 

“守初心”甘河人生活充满阳光

 

“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甘河人凭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农场从2013年耕地面积32.8万亩到2019年土地确权总面积达到了36.7万多亩,从2013年人均收入16800.00元到2018年人均收入18000.00……,把场部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小镇。农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不断地加强农垦人“不忘初心”的精神文明建设。


搞好精神文明的关键是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关职工,营造出同心同德的团队氛围,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战斗集体。该场干部每年都积极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有的用工资为职工担保。仅今年,农场22个生产队70余名干部为近千名职工贷款担保9520万元,现金扶持60余万元,帮助采购化肥20万吨,使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提升。因此,农场实施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也得到了职工们大力响应。仅今年农场在莫旗政府、乡镇、村屯流转耕地4.1万亩。2013年以来,该场党员带头职工积极响应,外包附近乡镇农民土地约19万亩。党员和干部带头闯市场拓宽致富渠道,全场涌现出了农商结合户、农运结合户、农牧结合户、外包地大户、创新创业和流通行业等行业中的典型。


农场还结合时代特征在“守正”的同时,从完善各项制度、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举办鼓励各类培训提高文化素质等方面抓起,彰显“以人为本”,创新开展企业文化工作,使其“润物无声”转化成企业发展的生产力。近年来,农场完善了《作风建设制度汇编》强化企业管理;开展“甘河之夏”和“金秋助学”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10余场;开办电焊、瓦工、先进农业技术、素质等全方面的教育培训近20次,每年约有500人次参加。


此外,该场还经常开展“文明家庭”、劳模和道德模范等评比活动,借此加强培育良好的队风场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农场干部职工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指数。(文/周旭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