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

我与远教平台的那些事

发布时间:2019-04-03 点击数:238291

/杨书军

我叫杨书军,是崾崄乡太地塬村村民,今年42岁,中共党员,作为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远程教育带我走进了不一样的世界,过上了不一样的日子

前些年我本来是在外面打工,因为家里老人年纪大了,我又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为了方便就近照顾老人,2005年开始,我辞了外地的工作回到了咱村上,一开始回来可以说没啥计划打算,谋生是最初的需求,就想着农民嘛,肯定就是种地,但究竟种啥能致富种啥能长久这些根本没想过,一味就是随大流的紧着自家二三十亩地在那儿折腾。因为太地塬在塬上,种苹果是很有优势的,我就打起了种苹果的主意,头是跟村子上的其他种植户学学看看,算是了些基本果树知识,但周围一圈人大家来来回回也很难在技术方法上有更多的突破,技术掌握和思想观念上还是差的很远所以最初果树种植一直处于还是粗放式管理,收效也不是很明显。

期间为了提高自身种植技术我也买过不少相关的书学习,但是理论是理论,真正到我自己上手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不少困惑,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村子组织大家收看远程教育,正好在讲苹果种植,解说的很白话,还有实景操作,可是比从书上看的直观便捷了好多,一下子把我的兴趣勾起来了,从那以后我就经常性去村上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收看一些相关的种植技术课件,视野宽了见的多了才发现真要把苹果种好还有这么多窍门门道呢。我一般就是边看边记回去再结合自家地的实际摸索,加上这些年乡上和县上也经常会有一些专家来地里一对一给我们这些农户进行培训,手把手的答疑解惑,反正只要有培训我每次都会参与,然后把通过平台学到的东西和想法还有操作上的一些实际困难再仔细的跟专家进行询问探讨,慢慢的在苹果种植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给了我继续发展的信心。

零八年左右又包了一百来亩地,因为承包的是二次撂荒地,土壤环境很差,而且一开始也不通水不通电,但我想着只要有技术,这些就都不是大事,花了一个多月翻松土地,吃水就是挖窖水,照明就靠煤油灯汽灯之类的,最后这些难也都挺过来啦,靠着从书上、平台上和参加培训时一点点积累下的技术,我的果园效益开始有了很大提升,果子质量也越来越好了,一直到现在发展到了三百多亩地。

地多了,担子重了,学习更是不能落下喽,因为只有真正的受益了才敢说远教平台给我的帮助不是一般大。平台里总有满满的干货和源源不断的新思想,如果说前几年主要是学技术,现在我更多的是通过平台开拓思路,学习平台上的一些创新精神,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普通的农业种植也可以有更多的发展方式和发展可能17年我在平台的启发下用现在这几百亩地申请了家庭农场,18年元月份这个申请也批下来了,一年多来我一方面是尽快落实精细化管理,让农场模型尽早得到完善,另一方面也帮带着村上的贫困群众,雇用他们在农忙的时候来农场干活,18年光我们村的贫困户贾红岐一个人就靠着在我家果园帮忙增收了三千多块,同时我还经常给大家提供一些免费的技术帮扶。

一个人富不算富,更重要的是带动全村一起致富。趁着我有这么个技术,村委班子就和我商量着,把我这地现在弄成了我们村的远程教育学用转换示范基地”,大家也都愿意信任我当他们的技术指导,我现在经常是一边带着邻里乡亲一起进行远程教育学习,然后线下就在地里指导大家练手实验。今年乡上大力推动高接换优老园改造,通过村干部政策讲解和网络平台的查询了解,我充分考量了调整果树品种后的优势,这两天正把自家的十亩地推出来准备换成矮化苹果试试

这些年,在远教平台的教育指导,我意识到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的收获总是要比默守陈规故步自封来的多,今后我也会继续利用好这个平台,将更多好的技术和想法转化入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来,注重学用结合,同时积极利用远程教育所学知识和成功实践的技能传授给更多群众,帮助大家一起提高素质、增强技能、脱贫致富,真正将远程教育学用标兵这一称号落实处细处。   

 

CopyRight © 2020 凤凰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30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