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贫困生认定再沦为“比惨大会”

时间:2019-08-12    点击:814035

       安徽省近日出台《安徽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实施办法》指出,要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此外,取消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学生本人(或监护人)书面承诺。( 8月9日《工人日报》)

莫让贫困生认定再沦为“比惨大会”

资料图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经济原因辍学,是许多高校提出的响当当的口号。每年新生开学季,社会舆论最关心的人群也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此,从国家、高校到社会各方力量,均针对贫困生出台了不同层面的帮扶措施。如何认定贫困生的身份,是这些帮扶措施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但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对待贫困生,让真正有需要的学生获得帮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屡屡发生争议。

在评定贫困生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公开场合陈述申请理由,痛说贫困家史,是一些高校惯用的做法。“瘫痪的爷爷”“残疾的爸爸”“无业的妈妈”,贫困学生现场“声泪俱下”地演说一番。但这种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的方式,在校内外也饱受诟病。有网友认为,这种自揭伤疤的做法太不人性,损害了贫困生的隐私权。如此语境下,安徽明确禁止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使贫困生认定及助学金发放,释放出了人本情怀。

事实上,尽管贫困生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他们更需要与人平等、被人关爱、受人尊重等情感抚慰。当申请助学金,需要以牺牲家庭隐私和人格尊严为代价时,一些贫困生宁可选择将贫困封尘起来,将诉求深藏于心底。这也使贫困生认定及助学金发放失去了公平性。

进一步分析,没了贫困生诉苦,“学校认定”的环节就显得责任重大。校方要依据学生个人申请,切实把握指导意见提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因素,摸实家庭收入、财产、债务等状况,尤其要对其是否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低保家庭、特困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家困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特殊情况了如指掌,并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公示接受监督。

扶贫先扶志,教育要先行。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对帮扶贫困生工作而言,不光是发几笔补助金,而是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和成才,点燃他们心中理想和信念的火焰。安徽省此次出台新的新规定,明确提出“在贫困生认定的时候,禁止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这是对人格的尊重。只有坚守公平正义,兼具人文关怀,才能更好地发挥帮扶贫困生措施的意义。(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