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冒牌公众号“出没”,请小心!(

发布时间:2019-10-23 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1378465

         互联网时代,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推陈出新”。最近,一种新型诈骗悄然出现:随着微信公众号的普及,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冒充正规机构,或通过造假、借用他人工商执照、法人信息注册微信公众号实施诈骗。日前,腾讯微信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已对4.5万个仿冒欺诈类公众号进行打击处理。

  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这种冒牌货种类繁多。据微信官方介绍,它们的类型五花八门,有的以用户信用卡逾期名义,通过客服将用户引至仿冒的银行公众号进行扫码支付;有的提供“官方高考报名、招生”服务,蹭高考的热点冒充官方招生、报考的机构及部门提供虚假服务。

  实际上,网上代注册和认证公众号的个人、机构大有人在,在某些电商平台上,甚至可以“代售、出租”公众号。公众号注册流程也是十分简单,有媒体调查发现:根据注册主体的不同,微信公众号分为个人号和企业号,个人注册公众号流程简单,只需简单填一些资料就可以完成注册。企业号认证需要机构或者企业的执照等信息,但也可以获得更多权限,比如开通支付通道。

  冒牌公众号的活动越猖獗,就越需要平台和有关部门加强管理。网络平台方首先得从源头遏制公众号造假的现象,进一步完善注册、管理流程。具体来讲,平台方还可以提供一个专门的查询入口,让用户对企业公众号的真伪判断有官方的依据;对注册企业号的账户,不要轻易开通支付通道,可以增加资料审核流程,或增加一定的运营年限要求。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打击冒牌公众号,对异常情况跟踪监管、及时查处,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大部分网民普遍缺乏有效甄别海量信息的能力。对个人而言,不要随意关注陌生的公众号,涉及到需要提交关键信息时,比如身份证、银行卡账号、验证码等,要进一步确认公众号真伪,发现违规冒牌公众号要及时举报。一旦被骗,要及时保留证据并报案。

  公众号的出现本是为了方便广大网民,现如今却被不法分子利用造假,以非法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只有健全、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彻底铲除“冒牌公众号”泛滥的生存土壤。相关监管部门要形成监管合力,着力提高违法成本,让造假者不敢再犯。有专家建议,网信部门、公安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要打通监管,对于那些通过假的微信公众号诈骗钱财构成犯罪的,监管部门除了行政处罚之外,还要将相关犯罪线索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诈骗或者合同诈骗等刑事责任。

CopyRight © 2020 凤凰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30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