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

一个小山村的美丽蝶变

发布时间:2019-07-23 点击数:382126

                                     作者:刘小艳、张云鹏

7月10日,日头正盛,从洛川县城出发,沿着304省道向东南方向行驶40多公里,就进入土基镇,黄连河村便坐落于此。

抬步走进村子,一条宽敞的硬化路从脚下直通向村子里。一户户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硬化路四通八达,一盏盏仿古式路灯整齐排列,一行行树木郁郁葱葱,村前清泉流淌,林间鸡鸭鸣啭,棚内菌菇繁衍……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然而,多年前的黄连河村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前这个村几乎没有人来,路烂、房子破、没产业,村民收入低。”村民们纷纷感慨地说。

黄连河村是典型的洛河峡谷村,全村6个村民小组145户579人,有贫困户22户77人,总耕地面积3611亩,其中果园仅600亩。多年来,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穷苦日子。短短几年,是什么让黄连河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是什么让黄连河村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借优势调结构,向绿水青山要效益

说到黄连河村的变化,就必然要提到林下经济;提到林下经济,就必然要提到黄连河生态林业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黄连河村发生了一件改变全村的大事,村上要办企业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千百年来,莫不如此。原黄连河林场场部就坐落在黄连河村,所在地森林面积达24万亩。2015年,原有的304省道改线后,林场场部由黄连河村搬迁到原石泉乡镇府所在地,这里就闲置下来。

可是,背靠如此丰富的资源,黄连河村村民却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还能凭借这片森林赚钱。

2016年,适逢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启动实施,洛川县林业局局长张晓勇积极到省林业厅寻找项目,并多方考察林场改革先进试点,了解到不少林场通过职工入股的形式,发展林下产业,当年就能见效。
张晓勇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出路,可还没开始,就遇到困境。“当时在林业系统开会动员,反响并不好,职工们要么不愿意干,要么拿不出钱。”最后实在没办法,张晓勇就找到退休的苗圃主任李新安和当过林场场长的王晓琦,让他们先进行试验示范。


2016年5月,黄连河生态林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先从木耳、香菇等简单的菌类养殖做起。由于没有经验和技术,他们只能先从外面买进菌棒,再进行种植,这样不仅成本高,效益也不好。

“长途运过来的菌棒质量上受到很大影响,而且成本太高。”张晓勇、王晓琦、李新安商量,要产生效益,必须要自己掌握培育、生产菌棒技术。
大家一拍即合,随之从外地聘请专门技术人员,成本降下来,菌菇的质量也提高了。见到效益,大家心里就有了底。三人又合计,这么好的森林资源要怎么利用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光种普通菌菇不行,必须多条腿走路。”通过到各地考察,公司又先后试验了灵芝、娃娃鱼以及各类禽种、经济树十余种。

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黄连河生态林业有限责任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珍禽饲养和林木蔬菜种植为一体的企业。产品以香菇、平菇、灵芝、木耳为主,养殖娃娃鱼、孔雀、七彩珍珠鸡、绿壳蛋鸡、鸿雁、贵妃鸡等十余种珍禽。去年,又流转土地800余亩,新建拱棚90多座,栽植桃树、樱桃、杏树、葡萄、火龙果及各类瓜果蔬菜十余种。而这也将林菌、林禽、林渔这些小生态圈链接起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我们已经形成了长抓林、短抓牧、香菇当年可致富的发展格局,到盛产期,香菇日产量能达四五吨。”总经理杨茂鹏说,来观光采摘的人很多,去年,公司完成经营收入200多万元,今年估计能达到500万元。

兴产业增收入,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企业发展起来,如何让村民参与进来,依靠土地资源和环境优势摘掉“穷帽子”?

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优势,黄连河林下经济不断发展。村上又先后引进洛川县林轩果业有限公司和延安亿川农业科技综合发展有限公司,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樱桃采摘400亩、生态果蔬560亩。不仅提高了土地的空间利用率,而且让农民不砍树也能增收,有力地促进生态平衡,林下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正逐渐改变着川道农民“守着林子没饭吃”的传统局面。

29岁的张瑞浡刚刚给孩子过了满月,这次他打算长期待在村里。他说:“在这比在外面打工强,这儿也有致富的前景,还能照看家里。”

2018年年初,因结婚办酒席,在外打工多年的张瑞浡回到村里。没想到,结完婚,张瑞浡也没有要离开的打算。他说:“突然发现,村上跟以前不一样了。”

黄连河村日新月异,张瑞浡心里也开始活泛起来。他跟家人商量后,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给村上工程项目拉料,几个月下来就挣了2万多元,加上父母给村上绿化3万多元的收入,全家收入一下就高了很多。


随着村里人越来越多,张瑞浡还办起了小商店。今年清明节第一天,黄连河村的游客达到1.2万人次,张瑞浡用7座车拉的一车矿泉水,不到2个小时就销售一空。

黄连河村第一书记王曙辉说,除了劳务增收,全镇132户贫困户还先后以扶贫资金在企业入股达150余万元,贫困户占股70%,企业占股20%,村集体占股10%,每年都可分红。并同86户农户签订土地入股协议,每亩土地农户每年获得承包费500元,分红400元,村集体经济每年获得分红100元。同时,企业还免费向村民提供香菇菌棒和种植技术,并统一销售、承担市场风险,销售利润由贫困户和企业共享。

“再过几天,就要出菇了,一个菌棒最低卖8元钱,5元给企业,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在一处农家院中建的香菇棚里,张更武正在查看香菇生长情况。2014年,由于脑梗和车祸,张更武卧病在床三年之久,家里也一度陷入贫困。去年,身体渐渐好转,要强的张更武除了把家里的9亩果园重新管理起来,还从企业拿回2000棒香菇,开辟了新产业。

“去年,技术掌握不行,卖了6000多元,今年技术基本掌握了,估计最低也能卖7500元。”52岁的张更武说。

在黄连河村,多种方式齐头并进,既解决了林下闲置土地浪费、群众再就业和川道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又实现了林业和种植养殖业的生态循环。

变旧貌换新颜,人人共享得实惠

收入越来越高,张更武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还兼职村上的保洁员,每个月有600元的工资。

“像我这样的保洁员,现在有4个,主要负责打扫巷道、广场等,村上现在发展了,来的游客也多,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很重要。”张更武说。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借助林下经济发展的机遇,黄连河村把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亲身感受得到的人居环境作为突破口,大胆尝试,按照既要有新功能,又要有原风貌的要求,在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改造。

去年以来,黄连河村先后硬化进村柏油路2公里、巷道2000多米,铺设排水排污管道2000多米,相继建成村委会办公室、文化广场、生态停车场、水景观和旅游厕所4个。同时,对86户村民的院落门墙、门楼等进行改造提升,家家建了卫生厕所,配套垃圾桶70多个。原本的村子变成了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森林人家。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谁能想到以前那个烂村现在却成了乡村旅游的好去处。”提起刚嫁到村上的光景,32岁的裴艳艳感触颇多。

如今,裴艳艳把家里的4亩土地入股到企业,每年能有3600元的分红。同时,还借着村上发展旅游的机会,开起了小吃店。她说:“生意相当不错,去年卖了几个月,纯收入就有6000多元。”

村容村貌大“变脸”,百姓的出路也越来越多。看着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裴艳艳和丈夫王学军又有了新想法。裴艳艳说:“今年,我们重新整修7孔窑洞,准备办农家乐和民宿,现在就差粉刷装修了,以后游客吃住就更方便了。”

“还凑钱买了辆铲车,光在村里干活,一个月就挣了2万多元。”王学军说,黄连河村的好日子真的来了。

四围青山环绕,绿荫下的大道小路,随形就势蜿蜒向前,绿树蓝天里,果菜飘香,一间间窑洞院落掩映其间。适逢暑假,来自附近西故现村的郝晓莉正带着孩子感受生态带来的快乐。

“这是木槿、樱树、山楂树、桃树……”

“妈妈,快来,还有孔雀,快看快看!”

郝晓莉说:“以前路过这里,觉得特别荒凉,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变化竟然这么大,环境美、生态好、有看头,以后会经常带家人孩子来。”

如今的黄连河村,村民产业致富,村庄美丽宜居,村集体经济也日渐壮大了。王曙辉说:“866亩的土地入股,每年有8.6万元分红,规范机动地、四荒地收入3.1万元,扶贫资金入股每年1万元,土地征收补偿金13.1万元,窑洞入股收入1.2万元,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至少有20多万元。” (作者:刘小艳、张云鹏)

                                                                                                                                            责任编辑:彦星

CopyRight © 2020 凤凰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30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