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重症监护室,第一感觉是安静,只听得到监护仪器的滴滴声、呼吸机的气流声和医护人员紧张忙碌的脚步声。而这安静之下是每一分钟的铆劲战斗,是与死神赛跑的惊心动魄。
疫情发生后,作为陕西省新冠肺炎第一批定点收治危重型患者的医院、西北地区唯一的感染危重症监护中心,唐都医院传染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都是省内最为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在疫情面前,这群白衣战士牢牢抓住那道名为“生”的光亮,守护、捍卫着这座他们爱的城市,给予患者战胜疫情的温暖、勇气、希望和信心
2019年国庆节传染科ICU合影(资料图)
守护生命24小时在线
在陕西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组长、传染科连建奇主任的安排下,康文臻教授成了监护室的负责人。54岁的康教授是国内传染病学专家,疫情发生后,她和大家一起投入了这场战斗。她说,这种时刻,我们“老兵”责无旁贷。年轻时同样是军人的90多岁母亲最能理解军人的情怀和使命,电话里说的最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
康文臻在办公室和大家讨论病例
康教授的一天,是从7:30的交班开始的。她带领医护团队先了解患者前一晚上病情,再进行查房,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呼吸机模式与参数及外周血指标,进行认真分析与判断。
住在这里的全是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年龄基本都属于“爷爷、奶奶”级,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还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性疾病,治疗难度较大,在治疗用药上要尤为谨慎,于是他们采取“一人一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康教授认真审看每个患者的胸片和CT,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和大家商量一天的治疗方案,调整吸氧流量、增减用药等。整个上午紧张而有序,丝毫没有一点松懈。在这个看不见敌人的战场,每一位医护人员都保持高度的警惕。
正在查房时,一名患者突然出现低血压休克,医护人员立刻开始抢救。“加大吸氧量!”“加快液体滴速!”“上白蛋白!”“上升压药!”经过一系列抢救措施,患者终于血压上升,血氧饱和度上升。
每8个小时后,会再轮一班医生上岗。除了重症监护室原来的医生,现在还有2名麻醉手术科、1名胸腔外科、1名神经外科的医生支援。麻醉手术科刘睿医生说,从进入重症监护室那一刻就投入到紧张有序的救治工作中,根本没时间考虑恐惧,也来不及体会苦累,因为思维全部已经投入与时间赛跑抢救生命的战斗中。
杜虹副教授是重症监护室的老将,自从16年医院传染重症监护室成立,他就一直在这里工作。他说,按照消毒隔离标准需要,每天仅工作前后穿脱隔离服就要近一个小时,再加上8个小时的工作和加班,每天十多个小时奋战一线。而妻子也是传染科一名医生,他们的工作地点,一个在三楼,一个在一楼。虽然相距不远却不能经常见面,“这楼上楼下的距离,却又是最远的距离。”杜虹打趣。
进入监护室前相互加油
这里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同时又是离生存最近的地方。为了方便照顾患者,也为了家人的安全,传染科重症监护室很多医护人员都吃住在科里。从除夕到现在,大多数人已经20多天没有回过家。大家住在科里统一腾出的宿舍,互相打气:“嘿,又是美好的一天!”
ICU =I care for you.(我来照顾你)
ICU,即重症监护病房,然而对于监护室的护士来说,ICU代表着特别的含义,它代表I care for you.(我来照顾你)
党肖是传染科ICU 护士长,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警嫂,丈夫是社区民警。在ICU,工作异常繁重,而她的丈夫也同样在“战斗”。和传染科许多人一样,牺牲了小家的团圆,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万千家庭的幸福。
党肖和同事整理核对防护用品
党肖介绍,监护室每天4个护理班次,一次6小时,每个患者都有专门的护士进行护理。医护人员就像拧紧的发条,需要24小时不停地观察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值、输液泵、推注泵的运行情况、呼吸机的使用参数,吸氧流量;患者的心率、呼吸、氧合和血压被实时监测着。此外,气管插管、吸痰、雾化、帮病人喂饭喂水、处理大小便、抢救,护理任务严峻而繁重。
为气管插管患者吸痰
最危险的治疗操作就是气管插管,不仅要亲密接触病人,还要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导管位置,可能患者的一个呛咳,分泌物都会喷的到处都是,医护人员稍有不注意都会被污染。给首例转入监护室的危重患者气管插管的任务,落在男护士胡进佩身上。在三级防护下,他顺利地完成。“每一次操作都面临着感染风险,一点都不害怕那是假话,但也容不得我们害怕。看到活生生的病人,脑子里的惧怕没有的了,救人,只有救人。” 胡进佩坦言。他们也为人儿女,为人妻女,为人夫父,然而在进入ICU的时候,那份对生命的敬畏,早已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戴上呼吸机的患者,医护人员通过指示牌的翻阅让病人反映内心活动。护理巡视中,6床重症腹泻患者高大妈(化名)脸憋得通红,面带羞赧地指了指其中“上厕所”一张。护士王欢、杨菲迅速给大妈清理身体,换上干净的病号服和床单。戴着呼吸罩的老人说不出话,却用一双满是褶皱的手,合在一起不停地轻轻,作揖,作揖,作揖。“这是我人生中收到最多的作揖,隔着护目镜,我们看见了人心。” 王欢说。
更让王欢感动的是,高大妈(化名)用笔歪歪扭扭地在纸巾上写了“谢谢”两个字,在她护理的时候,费劲地在她面前展开。有句老话,人情如纸,而这一次,这张搁在患者与护士之间的薄薄的纸,让王欢感受到医患之间的深厚情谊。
我们守护的,是那道叫“生”的希望
和患者打交道多了就会有感情,这也是一种生死之交。最重要的是,还要将“生的希望”注入患者心底。
准备进入隔离间为患者进行护理
今天西安难得的好天气,党肖“唰”地拉开病床旁的窗帘,阳光顿时透过窗户洒进来。78岁的李大爷(化名)眯起了眼睛,虽然戴着无创呼吸机,但余光瞥见隔壁床74岁的老伴,他心里安定下来,平静地享受着这温暖的阳光。这份心向暖阳的希望,是传染科监护室团队带来的。
他和老伴同时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初期李大爷(化名)戴着无创呼吸机,稍微动一下,血氧饱和度都会往下“掉”,党肖眼睛都不曾离开。为了让老人安心,党肖专门把两位老人安排在双人间隔离病房。每天值班护士都要分别告诉对方老伴的治疗情况、恢复情况,还不忘信心满满地鼓励他们:“信心是最重要的,爷爷奶奶加油。”
当几天水米不进的李大爷(化名)突然指着指示牌表示“想吃饭”,护士张岚兴奋地赶紧一路小跑去给他热饭。看着李大爷一天天好起来,张岚高兴了好久:“没有什么事比看到患者病情的好转更让人开心的了!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病房一待就是6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卫生间,大家笑称自己是“忍者神龟”。脱下防护服,汗水浸透衣衫,脸上全是深深的压痕,有的姑娘被压伤额、鼻,“轻伤不下火线,就一点皮外伤,没那么娇气。”这些姑娘满不在乎地笑笑,贴上创可贴准备下一次冲锋。“虽然辛苦,但他们未曾畏怯和退缩。经历过H7N9、埃博拉、腺病毒……这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传染科连建奇主任说。
参与疫情防控当天,连建奇和同事宣誓
2月15日,好消息传出,陕西省首例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在唐都医院治愈出院。医院的走廊很长,这个团队的影子也被阳光拉得很长。走廊这头和那头连接的是使命与责任,唐都医院所有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都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所有人都不曾放弃,所有人都在守护生的希望,因为大家相信,走廊的尽头,就是春天。 (作者:丛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