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彬州市委组织部 高文锋
近年来,彬州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人才集聚效应,注重引进外部人才,激活内部人才,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但新时期人才发展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瓶颈。
一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效果不显。由于人才开发使用方面,统一规划还不够细致,管理方面缺少过硬措施,受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控编控岗限制,人才进口不通,出口不畅,造成选人视野不宽,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另外,人才工作、生活条件等相关待遇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科研经费、住房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二是高精尖缺人才引进难度大。对人才引进仅仅停留在与高校有联系,与专家有合作,到底怎样立足本市市情,充分发挥招才引智优势,闯出自己的路子来,缺少深层次研究,缺少过硬措施,使全市高精尖缺人才(团队)数量太少,后劲不足,“引才难”问题十分突出。
三是人才示范作用发挥难。现有人才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还不够好,引进和挖掘当地潜力脱节、项目和人才脱节、项目和技术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人才缺少载体,找不准载体,人才利用不好,造成闲置浪费。同时,个别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对人才的合理使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对“土状元”的使用,没有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紧紧围绕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破解人才发展难题,助推市域经济发展。
(一)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完善政策。建议对现有政策全面梳理整合,加快形成涵盖引进、使用、培养、激励、保障等人才开发全过程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人才体制机制环境。二是落实保障。探索建立用人单位、财政投入、社会扶持的人才待遇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提高人才引进的经费保障能力,特别要加快推进高端人才安居工程建设,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在符合相关土地政策的基础上,建设专门的人才公寓,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三是提升待遇。认真落实高精尖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政策待遇,打破用人单位控编控岗限制,采用编外招聘、岗位服务、技术合作等方式,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不断优化人才结构。特别对涉及企事业单位市级及以上重点课题的主持者和主要参与人、重大项目开发、科研、技改等方面的主持者和主要研发人,符合高精尖人才条件的,要将其纳入政府津贴的补贴范围,使人才引进做到“门槛不降,范围扩大”。
(二)加大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力度。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坚持不唯身份年龄、不唯学历资历,打破户籍、地域、人事关系等刚性制约,以全球化的视野、更加灵活务实的举措,拓宽人才招引渠道。一是注重项目引才。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在新兴产业培育、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项目+人才”、“技术+人才”等形式,以人才资金或技术入股的方式领办或合办项目。二是注重柔性引才。破除全职工作观念,加大“打短工”、“候鸟型”等柔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聘请“周末专家”、“假日教授”等方式,邀请专家、学者到基层工作。同时,通过特定项目合作、网络远程沟通等方式,放宽人才工作时间要求。三是注重团队引才。实施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通过岗位聘用、技术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等形式,引进高精尖紧缺创新型人才团队,发挥人才团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倍增效应。
(三)充分发挥人才示范效应。一是设立人才工作站。在高精尖人才干事创业单位设立行业人才工作站,鼓励他们进行课题研究,带项目带资金带团发展,将成果就地转化,为行业发展提供示范效应;二是建立人才示范基地。以农村实用人才经营产业为依托,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建全经费保障激励制度,鼓励实用人才领办产业园,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创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模式,实现抱团发展,共同致富,打通各类人才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三是建立帮带机制。结合高精尖人才专业特长、工作经历、发展潜力等特点,定期下派高精尖紧缺人才到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工作岗位进行技术指导,建立“一帮一”机制;选派部分高精尖人才到市委、市政府、镇和部门单位进行挂职,让专业技术人才进入领导岗位,做到给位子、指路子、压担子,促使他们开阔视野,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全市行业顶层设计,带领全市行业人才共同进步。
(作者:彬州市委组织部 高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