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通道”的守护者

时间:2020-03-31    点击:640072


作者:师文

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过程中,保持患者气道通畅是救治的关键。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麻醉手术科有一支特殊的“插管先锋队”,他们主要负责新冠肺炎患者的紧急气管插管,两个月来,他们一次次把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与病毒超近距离接触,做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生命通道的“守护人”。

午夜时分,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呼叫:“传染科ICU急插管,是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尽快!”插管先锋队闫照虹、颜西刚、庄莹莹、李伟医生迅速备齐插管物品及药品,快速赶到传染科ICU病区。


这是一名68岁的男性患者,处于无创呼吸机通气状态,血氧饱和度只有83%,心率120次左右,大汗淋漓,呼吸频率已经超过30次,急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和患者做了简单必要的沟通后,操作开始。为患者推入镇静药和肌松药后约60秒,患者自主呼吸逐渐消失,血氧饱和度开始下降,最紧张的时刻到了,留给闫照虹操作的时间只有约90秒,否则可能诱发更为严重的全身脏器缺氧状态。闫照虹从容而迅速地拿起喉镜从患者右侧嘴角轻轻置入口腔深处并顺利显露声门,声门还在轻微活动,还有呛咳反射,远隔着头套,还是感觉到气道冲出的大量气流喷射到面屏上,闫照虹知道自己正经历着最危险的时刻,但患者病情不容等待,容不得半点犹豫,她拿起管件快速准确地插入气管,完成操作,张楠护士长迅速为患者吸痰,连接呼吸机,妥善固定气管插管。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患者的监护仪,呼吸机机械通气,患者血氧饱和度从80%升到了93%,并维持在此水平。此刻,所有人悬着的心慢慢放了下来。看着患者转危为安,大家互相对视,竖起了大拇指。闫照虹说:“这一刻突然感到了作为医生的神圣和光荣”。


除了“插管先锋队”,麻醉手术科还承担着气管切开“守护神”的重要角色,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个别患者因病情需要实施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是医务人员在新冠肺炎中暴露风险最大的操作之一。气管切开时患者很容易呛咳,痰液、分泌物会大量飞溅,手术操作中电外科设备产生的烟雾和患者的分泌物结合形成大量气溶胶,等于直接将医护人员暴露在满是漂浮病毒的空间中。所以面对新冠肺炎患者需尽量缩短手术时长,减少出血及创伤,手术配合需精准迅速。手术室护士对相关仪器设备的熟练操作及对手术流程的娴熟配合,与医生共同合作可使手术时间缩短,降低术中风险。麻醉医生给予深度镇静,利用套管气囊和麻醉机的控制,可以有效地避免气溶胶喷溅在空气中散播。


一位70多岁的患者,气管插管已经1个多月了,因长时间带管痰液很难吸出,严重影响她的气道通畅。采取俯卧位通气法,和呼吸机高浓度给氧辅助,她的血氧饱和度只有72%,随时可能堵管窒息。若能立即行气管切开术可通畅气道,可及时吸除痰液管理气道,保证患者血氧饱和度。师文护士长立即安排曾多次申请去一线的护士马丽完成这次任务,并迅速协调科里的几名护士做辅助准备。麻醉医生庄莹莹主动请缨一同前往。


高昌俊主任及师文护士长反复叮嘱马丽、庄莹莹在完成手术配合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三级防护,保证医务人员自身安全。切皮、分离、切开气管、置管,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却又一气呵成。此次手术的顺利进行,使老奶奶的通气状况有了改善,血氧饱和度也恢复正常。手术结束后,十三道工序脱下防护服,早已汗流浃背的他们额头上、脸颊上是被护目镜压出的深深印痕,疲惫面容掩盖不住的是他们眼中迸发出的兴奋和喜悦的光芒。

“从手术室到传染科ICU,这条路我走了很多遍,是我走过最坚定的路,每一步都充满了责任与担当。”马丽说。

  疫情发生后,麻醉手术科负责重症ICU姚立农副主任、张楠护士长带领5名医生12名护士进驻医院传染科ICU支援,完成重症新冠患者的综合救治工作;吴巍医生、李璐护士赴鄂支援,担任一线救治工作,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并肩作战,为救治新冠危重症患者献出了自己的力量。随着正常诊疗工作的展开,在防疫不松劲,复工复产推进的情况下,麻醉手术科党支部书记孙绪德教授统筹、有序部署每一项工作,全面紧抓疫情防控工作及正常医疗秩序,两条主线齐头

并进,保障日常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春已至,惟愿花满枝头,万物可期,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作者: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