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

黄龙县石堡镇梁家河村新风拂面沁心脾

发布时间:2019-10-10 点击数:672045

                                                                      作者:侯言菊

近日,记者走进延安市黄龙县石堡镇梁家河村,除了欣赏那绵延不绝的绿色,呼吸干净、纯粹的空气外,一路探寻其在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深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道,那是石堡镇梁家河村近年来用心“烹饪”的一道精神大餐。 

“文化+墙体彩绘”有颜更有料 

漫步于干净整洁的乡村小路,记者被墙体上一幅幅精美的彩绘所吸引驻足。乍一看,画中人物憨厚质朴、栩栩如生,动物惟妙惟肖、形容逼人,仿佛要从墙里跳出来似的。仔细观察,又不仅仅是“好看”那么简单,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独特的寓意,或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或者是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宣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 

提起墙体彩绘,附近的居民们都争相发言,这种方式更能把传统美德的文化特色展现出来,让梁家河焕发出新活力。曾经光秃秃的破旧墙面如今成了社区居民和路人驻足合影的“文化墙”,还成了附近居民休闲遛弯的好去处。 

“将文化与墙体彩绘相结合,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更能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转变思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梁家河村第一书记李波介绍道,墙面改造让环境更加整洁有序的同时,也在悄然发生着温暖和舒心的变化。 

“文化+民俗馆”有昨天更有今天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走进梁家河民俗文化馆,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刹那间带你穿越回过去的时光,一张张褪色的黑白老照片,一个个刻满沧桑的老物件,正以无声的方式讲述以往的故事,凝视着今天的梁家河。村里的大喇叭里,悠悠地传来梁王镇、关帝庙的传说,那质朴的语言、动人的情节让那段精彩的历史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民俗馆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把犁。那是一把犁头生了锈的犁,显然已经很多年没有被用过了。“以前我们用牛犁田的时候,犁头肯定是擦得干干净净,锋利得像一把刀。”一名村民介绍,现在随着机械化种田的推进,犁耙都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干活更轻松了,解放出来的精力可以用来干更多事情。 

“现在的年轻娃根本不了解,也没有渠道了解过去的事,别说关于梁家河的历史了,就连油灯、套牛杆等都成了稀罕物件,现在有这么一个地方让大家农忙之余来转一转、看一看,多了解了解以前的人是咋生活的,很有意义。”梁家河民俗文化馆讲解员刘太银感慨地说。 

如今,石堡镇处处闻书香,一间间民俗馆走进寻常农家,一件件老物件抖落身上的灰尘,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文化“粮仓”,将乡风民风引上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轨道。

“文化+移风易俗”有理更有人情 

“酒席办得风光并不代表什么,做人好不好关键在平时。”近日,梁家河村村民贾晓红的孩子结婚准备好好宴请亲戚朋友,后来,在红白理事会的劝说下,贾晓红按理事会规定,待客一碗端,一律不收礼,烟酒饭菜一律按规定操办。梁家河村红白理事会会长介绍,红白喜事不收礼,杜绝了大操大办,省下了精力和开支。 

“以前村里人都爱攀比,尤其是办喜事的时候,现在红白理事会统一操办,吃啥饭、喝啥酒都有统一的标准,我们不但省心,更省钱。”贾晓红高兴地说。 

今年,是梁家河村完善村级治理、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之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年,经过村民会议讨论通过,进一步完善细化的村规民约出台了,这是村民与梁家河村的约定,更是一份村民与自己的约定。这一年,家家户户门口都悬挂了家风家训,签订了门前“四包两禁止”协议书,时刻接受群众监督。这一年,红白理事会成立了,他们整日奔波,忙着筹备宴席、制订标准。这一年,“好媳妇”“好婆婆”等道德模范成了村里的“明星”,他们用自己的故事教育影响身边人…… 

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生活方式科学文明健康的多了……如今,深入石堡镇梁家河村,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经意地走进,你会爱上梁家河的高颜值,并深深地沦陷在它的文化和内涵之中。

 

CopyRight © 2020 凤凰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30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