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桥镇乡闫家湾村发展小记
作者:范晓霞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以来,甘泉县桥镇乡闫家湾村以“美丽乡村”行动为抓手,创新实施“四村”(党建强村、产业兴村、“三治”治村、生态美村)发展模式,为百姓建产业、整环境、正乡风,一个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闫家湾正在形成。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村党支部被县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设施完善 更高的幸福感
闫家湾村位于桥镇乡背川,有仙神庙坪、闫家湾、屈沟坪、刘家沟四个村民小组,村子之前发展相对落后,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吃水靠井,交通靠走,通信靠吼”。
改变村民生活,村党支部先从基础设施入手。近几年,经过县、乡各级政府与驻村工作队的帮助,闫家湾村完善了村活动阵地建设,新建了广场、活动室、厕所等;购买并安装了健身器材;新修排洪渠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28盏、景观灯120盏;平整土地300亩;新建高位蓄水池3座、铺设管网1500米;完成了屈沟坪、刘家沟等四个村民小组的巷道硬化,对全村房屋进行了房顶平房改坡改造,还将天然气管道压进村里,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如今的闫家湾白墙灰瓦,绿树环绕,花草掩映,一到夜晚灯火璀璨,美不胜收。这时尚且富有朝气的新村子,让大家有了更高的幸福感。
产业兴旺 更强的成就感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就有奔头。
闫家湾是个典型的农业村,农民主要收入依靠种玉米和一些小杂粮。为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村党支部经过多方调研,制定了养猪、养驴、种大棚、养牛、种香菇等长、中、短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确保贫困群众能够早致富、长致富。
贫困户许融今年30出头,原来和父母守着一口土窑洞,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去年开始,他在扶贫政策支持下养了12头驴,并且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免费分到一座大弓棚,种植蔬菜,去年家庭纯收入就达到了3万多元,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
“我们村原本以传统养殖为主导产业,为了适应环保及禁养区相关政策的新要求,在拆除养殖小区的基础上,建设了连栋大弓棚30座,计划由12名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种植,将栽植时令水果,拓宽村民的收入渠道。明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大弓棚种植面积,走好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子。”村支部书记李伟说道。
现在全村产业覆盖率达96%,乡亲们拥有了大棚、养殖等长短结合的产业,也有了更多的成就感,大家齐心协力向着小康之路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