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保护网”“防护墙”“生命线”怎样建好:“键对键”“屏对屏”

发布时间:2020-10-10 来源:光明网 点击数:694954

作者:寇玉达(黑龙江省首批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黑龙江大学辅导员。本文系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项目号18TZTSKW020〕的研究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带来了巨大影响,催生了教育领域的很多变革,其中也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将这次疫情比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大考”,那么网络可以视为这场疫情阻击战中的一道重要“命题”,也是做好这张答卷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从实际来看,网络不仅为保证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确保疫情防控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双胜利”贡献了巨大力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键对键”“屏对屏”的广泛推行,为高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按下了快进键。疫情防控常态化,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着重处理好三对关系。

新机遇与新考验

    疫情发生后,人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网络的魅力和其带来的便捷,网络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对高校来说,网络的信息传播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网络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实现全覆盖,成为学生日常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场域,这也给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但同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环境、空间、内容建设等方面迎来了新考验。随着网络思政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延展,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更强,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地融入,也给主流阵地建设带来了潜在风险,增加了网络思政育人效能的不确定性。因此,迫切需要加强舆论引导,把解决现实问题与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加大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供给侧与需求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如何,最终都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求更加突出,需要高校不断创新平台,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突破传统工作思维和教育空间的壁垒,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获得大学生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结合受教育对象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需求侧出发,不断优化供给侧,正确处理好学生骤然增长的网络信息、网络内容、网络沟通需求,尤其针对疫情常态化下学生出现的心理情绪、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变化,要及时发现其中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聚焦问题,精准施策。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网络思政的内容供给,除了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精准对接之外,更要在大是大非和底线原则上筑牢师生健康监测的保护网,建立意识形态阵地防护墙,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

网络思维与网络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迫切需要在网络思维与网络素养两个维度持续推进能力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润物无声。

    树立网络思维,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抓住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规律,把握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主动转变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进行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提升网络素养,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适应和潜心研究网络传播规律、大学生认知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用新兴技术手段,走进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情境和话语体系,着眼于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充分认识、分析和研判,提升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主动适应新媒体、新技术、新环境的变革,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定力,利用网络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讲清国家政策,做好信息传播路途上的把关人。《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10日 11版)

CopyRight © 2020 凤凰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30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