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廖博团队成功完成“前后路联合颈胸段脊柱畸形矫形,脊髓疝松解还纳,硬膜疝口修补翻修手术”。据科技查新,此例外科手术的完成成为世界首例。
据闫康主治医师介绍:患者为40岁男性,15年前因四肢麻木,在外院诊断为“先天性脊柱畸形合并脊髓疝”,行颈椎前路手术,术后症状基本缓解。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行走时踩棉感,就诊于外院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后,上述症状未缓解,且四肢无力症状进行性加重并出现行走不稳。患者经过多方打听后慕名来到唐都医院骨科就诊。廖博教授经过仔细的查体、详细审阅影像学资料及全科病例讨论后,诊断为:1、脊髓疝(颈6-胸1);2、颈胸段先天性脊柱畸形;3、颈胸段前路术后。 经过多次综合评估后考虑到患者病情复杂、严重,最终在院里的大力支持下,在麻醉、影像、骨科技术组及兄弟科室的通力协作下,廖博教授团队共同为患者进行颈椎前后路联合(后-前-后)脊髓松解还纳,硬膜疝口修补、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成功解决患者病情。
术前X片显示:颈椎前路术后,颈椎多椎体融合并后凸畸形。
术前CT:颈胸段椎体左前方骨质缺损,原钉板系统部分螺钉切出进入椎管。
术前MRI:硬膜及脊髓从上述骨质缺损处向左前方疝出至椎体前方,
可见脊髓受压及缺血变性。
联合耳鼻喉科评估原术侧喉返神经及声带功能,以确定手术入路
利用数字化医学技术进行术前手术规划及模拟手术
廖博教授团队术前查房和术前讨论,对手术方案、风险控制等细节进行评估
整个手术过程有序展开, 麻醉团队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条件下精确控制麻醉深度,以避免对脊髓监测造成干扰;同时控制血压平稳,以保证脊髓有效的灌注并避免术中过多出血。手术先行后路置钉,椎板切除减压,暴露并松解脊髓神经的后方及侧方,对双侧融合之附件区进行截骨松解。再行前路,取出原钉板系统,扩大骨性篓道以充分松解并还纳疝出之脊髓,行疝囊切除、疝口修补,对椎体侧方融合部进行截骨松解,置入钉板系统重建椎体及脊柱序列。最后,后路置入预塑形之连接棒,完成后凸畸形矫形及内固定。透视见脊柱后凸矫形及内植物形态位置满意。手术顺利完成的一刻,团队的每位成员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喜悦。
廖博教授团队手术中
廖博教授介绍,由于患者病情重,且既往进行过颈椎前路手术,二次翻修手术难度较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患者功能障碍、瘫痪、甚至危及生命。该病例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胸外科,耳鼻喉科,麻醉、护理、手术技术组等团队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同时为保证手术的精确和安全,在整个神经减压及截骨矫形手术操作过程中,综合采用了显微镜辅助、脊髓监测、超声骨刀,数字化导航等先进技术。
补充:术后影像学资料(X、MRI、CT+重建)
术后访视
脊髓疝(spinal cord herniation,SCH)是一种硬脊膜发生破损,脊髓随之进入硬脊膜破口发生嵌顿,无法自行还纳,引起嵌顿处脊髓受压而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SCH是一种临床少见病症。因硬脊膜破口可自发产生,也可在手术或创伤后发生,故可分为3种类型:创伤后性、医源性、特发性。对于单纯表现感觉障碍的患者,手术治疗有效率达到90%。但对于已经出现典型痉挛性瘫痪的患者有效率仅69%,而且通过远期随访,即使近期有效的病例症状再次出现恶化的比例也较高。
先天性脊柱畸形是由异常椎体的形成而引起的椎体缺失,半椎体或者椎体间联合,可以引起不对称生长,从而引起继发性畸形。先天性脊柱畸形多发于胸段及胸腰段。虽然发生于颈胸段(C6~T4)的先天性脊柱畸形比例较低,但由于畸形靠近头颈、肩部,因此较小的畸形角度即可导致明显的外观畸形,且发生于此节段的进展型或后凸型畸形更易发生脊髓或臂丛神经压迫等神经损害症状。 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支具治疗通常无效,应及早行手术干预。但此节段位置特殊,椎管容积相对狭小,毗邻重要血管,且多伴有椎体及椎弓根发育不良,因此手术难度和风险均较大,并发症发生率高。
脊柱畸形矫形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脊柱畸形矫形手术后出现以下情况,常需要进行翻修手术:进行性神经损害;顽固性轴性疼痛;脊柱假关节;畸形进行性加重等。与初次手术相比,脊柱畸形翻修手术更为复杂,难度更大:初次手术使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紊乱,解剖标志不清,再次手术时容易造成神经、血管损伤;既往内固定和植骨融合,使畸形更僵硬,矫正更困难。
“脊髓疝”、“颈胸段脊柱畸形”、“脊柱畸形翻修”均为脊柱外科的高难度手术,面临其中任何一种情况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风险,并对医生提出重大挑战。该患者情况更为特殊,需要同时处理以上所有情况,这需要手术团队对专业技术有坚定的信心和对患者有极高的责任心,更离不开多学科的通力协作和医院平台的良好硬件支持。该病例的成功救治,标志着我院在处理复杂脊柱外科疾病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今后,唐都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团队将在原有的扎实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完善,造福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