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岚皋四季镇天坪村“第一书记”杜炳志
【主人公档案】杜炳志,现任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教学仪器厂党委副书记,2017年12月至今受学校选派赴“两联一包”扶贫点岚皋县四季镇天坪村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两年来,他吃住在村,倾尽全力帮助村子谋发展,把村干部当朋友,把贫困户当亲戚,用真心换真情,把陕西师范大学交友帮扶的印迹留在了当地,把共产党员的形象留在了群众心里。
从西安到岚皋,二百九十八公里路。二百公里高速,九十八公里山路。这是陕西师大驻岚皋县四季镇天坪村第一书记杜炳志舍下妻儿、驻村扶贫的一段“心路”,也是他从一个家往返另一个家的心的距离。
2017年年末,杜炳志受学校选派来到安康秦巴山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从听不懂岚皋方言到向村民推广普通话,从一个大城市的“异乡人”到一个地地道道的岚皋“乡民”。群众心里他是村子的领路人、百姓的父母官,是一位受人爱戴、心系教育、肩担责任的“杜书记”,受到岚皋县、安康市表彰的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和“交友帮扶先进个人”。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天坪村群众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初心画蓝图,天坪展新姿
说起自己前来驻村的初衷,杜炳志深有感触地说,“多年在高校工作,坐而论道,作为一名农家子弟,对乡村一直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怀,希望能多了解基层,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在有生之年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
初到天坪村,人生地不熟、听不懂方言、不了解村情民意和脱贫政策,甚至,蛇窜上床头也是稀松平常的事,面对一道道障碍,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开弓没有回头箭,自从进入天坪村,杜炳志第一件事就是及时了解情况,迅速进入角色。从此,便一心一意,沉下心、俯下身,扎下根,融入情,走村入户,深入调研,与村民同吃同住,把自己当成天坪村一分子。
天坪村山大沟深,住户分散,地域海拔落差大,杜炳志的付出可想而知。他利用晚上农闲时间召开院坝议事会,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强农富农政策,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分析根源,因户施策,认真做思想工作,增强贫困户信心。
两年来,杜炳志走遍了天坪村的每个角落,详细了解了天坪村的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状况,对全村贫困情况作了摸排调查,及时梳理发展瓶颈、思考发展思路、提出对策与建议,与村委会深入讨论研究,落实“两山理论”,立足当地实际,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和资源力量,最终确定了发展旅游农家乐带动一批、发展蔬菜种植带动一批的“两个一批”发展产业脱贫思路,为天坪村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该村虽于2017年基本达到整村脱贫退出,如何巩固和保障脱贫成果,防止群众返贫,带动全体村民脱贫增收?杜炳志深感责任重大。
经过了解、考察,针对贫困户没钱、没技术,发展产业没有依托的实际,杜炳志号准了天坪村乡村旅游、蔬菜种植、中蜂养殖等特色产业的脉,一下子找到了“主心骨”,为贫困群众广开增收之门。
杜炳志为天坪村争取4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为74户贫困户申请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14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作为该村“摇钱树”的神仙树,人均增收超1万元。
在杜炳志的帮扶下,通过“三变改革、”“旅游扶贫”“光伏发电”“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发展模式种植神仙树420亩,蔬菜种植500多亩,累计带动天坪村443人稳定脱贫,真正实现了“村集体、企业、股民”之间的“三赢”。
真心化雨露,帮扶显真情
王照奎是杜炳志包挂的一户贫困户,“老王”家四口人,妻子陈光义聋哑残疾,女儿带着孩子在上海打工,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7年底一到天坪村,杜炳志就与“老王”结对子帮扶。
2018年年初,杜炳志帮“老王”制订规划,将养鸡作为增收的主导产业,还帮“老王”给他制作的木椅板凳、种植的土豆找销路。目前“老王”的散养鸡规模达300只,纯收入达1.5万多元。
“老王”有严重的腰病,犯病时疼得下不了床,杜炳志就定期给“老王”送膏药。2019年8月,杜炳志带着“老王”前往岚皋县城办理陕西省敬老优待证,中午,他自掏腰包在县城请“老王”吃午饭、修剪头发。
在得知当天正好是“老王”妻子陈光义的生日时,杜炳志专门在县城购买了一个蛋糕,送到“老王”家里,陈光义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紧紧攥着杜炳志的双手,吱吱呜呜得反复作揖向杜炳志表示感谢。
过去,“老王”是村里有名的“钉子户”,对政府、村委意见大、牢骚多,对村干部的关心和问候一律拒之门外。现在王照奎脾气温和了、笑容多了,经常主动给杜炳志打电话问候。
“住了一辈子土坯房,没想到老了,还住进了楼房,过上了‘洋生活’,一年还攒了2万多元。”提起自家的变化,68岁的王照奎笑的合不拢嘴,“这得多亏了杜书记和国家的好政策,把温暖送到了我们的心坎上,让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今年46岁的天坪村村民王少涛身患癫痫,母亲身患精神残疾、女儿正上中专,作为包挂的一名贫困户,杜炳志为王少涛一家制定帮扶方案,鼓励王少涛加入天坪村神仙树合作社,帮助发展5亩神仙树种植产业,并代表其与当地企业签定林下套种野油菜协议。
起初,王少涛担心到收获时节劳力和运输有困难,只在其院落周边种了0.5亩,杜炳志得知后,与其谈心,分析其家庭状况,开阔其视野,鼓励其多种,杜炳志给王少涛免费送去了可种植3亩的野油菜种子。王少涛及时种下了油菜,更是种下了对生活的希望。
王照奎和王少涛家的变化是杜炳志帮扶的一个缩影,“足不出户,也能致富”的理念慢慢浸入天坪村人的心中,将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中,让昔日的“空心村”变成“桃花源”。
心怀大巴山 倾情致富路
天坪村地处大巴山,农产品开发销售无疑是增收致富的一个好路子。面对企业嘉瑞祥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豆腐乳的防腐难题和产品包装设计文图遇到的瓶颈,杜炳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向陕西师范大学学校报告,联系学科资源,攻克难关,找销路、促合作。
2018年年末,该企业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经过杜炳志积极联络,很快就促成了一笔“大生意”:学校工会一次性采购嘉瑞祥公司包装生产的土蜂蜜5000余斤,作为春节福利发放给校内教职员工。此举可谓一举多得,甜在了教师们和企业负责人的心里。
“去年,杜书记帮忙联系陕师大,通过消费扶贫帮企业销售180多万元泡菜和豆腐乳,今年中秋节又帮助销售180多万元,并帮我们在陕师大提供销售平台,真的是太感谢了。”说起杜炳志对该企业的帮扶,总经理王三翠感动不已。
扶贫励智志,红烛照亮村
除做好第一书记本职的入户走访工作外,杜炳志时常关注四季镇的发展,通过他的帮助,在“杨家院子”非遗小镇建立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写生基地,并建立“乡愁馆”通过生活故事、老物件,展示杨家将忠义文化,让大家看的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讲述岚皋故事,传递岚皋声音。全省首个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自2018年正式挂牌成立,2019年又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天坪村全域旅游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作为教师,杜炳志把目光更多地投入到山村的学校和孩子们。当他了解到山区孩子视野不开阔,科普器材缺乏的状况,杜炳志于2018年5月向学校相关教师发出了邀请。很快,一支“智见未来、走进岚皋”的科普下乡小分队就来到了麦溪小学,一批科技发明实验材料也来了。暑期,来自学校6个学院的150余名师生,又利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机会,来到麦溪小学开展了系列支教活动。他还主动联系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国际学校与四季镇唯一的一所学校麦溪小学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通过科技下乡、送教帮扶、捐赠教材等开展夏令营活动,提升学生思维,培养孩子兴趣,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树立了远大的科学梦,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杜书记得知该校学生饮水不安全后,拉动社会力量为四季镇麦溪小学和幼儿园捐赠了3套价值3万元净饮系统和1间价值30万元的现代化录播教室,解决了近200多名山区学生的饮水健康问题,为学校的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提供了硬件设施支撑。”四季镇麦溪小学校长肖高平如此说。
2019年,杜炳志为天坪村向陕师大申请了10万元“红烛励学基金”,用于资助天坪村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他说,“虽然自己驻村时间有期,但对下一代的教育帮扶不能断了,希望能激发寒门学子奋发自强、砥砺前行。”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产业不旺,经济不兴的贫困村,短短两年时间,山村亮化了、河道疏浚了、良田改造了,乡村美起来了,产业兴起来了,百姓富起来了,他们的生活发生着巨变,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甜在心里。
“刚来的时候村子有36户贫困户,大多因交通不便,因病因灾致贫,通过脱贫攻坚,如今只剩下6户贫困户,计划今年年底摘掉贫困帽。”杜炳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一路走来,让我最感动的事就是,虽身在扶贫一线,但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和帮助、妻子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也离不开陕西师范大学上下一盘棋的协作支撑。”杜炳志动情地说。
如今,走进安康岚皋四季镇天坪村,“杨家院子”,独具巴山风情的“四合院”式房屋、风格各异的仿生吊桥、生态自然的山林步道、独具匠心的生态河堤,山山峁峁的蝶变,无不凝聚着杜炳志所付出的心血。
寒来暑往,两度春秋,杜炳志每年坚持在天坪村常驻达260天以上,每个月就得从西安到岚皋往返两趟,屈指算来就是近一万五千里路,加上入户走访的路程,数万里的路,堪称“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