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民政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早动员、快部署、建机制、压责任、提质量、优服务,实现救助管理服务质量提档升级。专项行动以来,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943人次。
高点站位抓部署,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全国专项行动动员部署视频会后,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全市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明确时间节点,夯实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将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安置回家专项行动列入全市203项“创亮点”工作之一,实行周调度,月总结,季考核。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等12部门联合印发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的救助管理工作合力。建立健全渭南市救助管理工作特邀监督员制度和民政部门负责人定点联系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爱心人士等11名人员组成监督员队伍,监督日常救助管理工作。
构筑堡垒抓服务,实现救助“温情照料”。严格落实民政部门、救助管理机构24小时服务接待制,畅通24小时求助热线,确保“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制定完善站内突发事件应急救助预案,将26名托养人员全部接回站内照料,并将滞留超过10天的受助人员统一交市救助管理机构集中开展站内临时照料。统筹做好站内生活照料、寻亲发布、护送返乡等救助服务,对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等特殊救助对象,及时护送其到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救治,切实构筑救助管理的坚强堡垒。建立救助管理机构与城市客运集团合作机制,在火车站设置临时服务点,实现救助人员购票乘车流程服务升级,为救助对象提供更加便捷化服务。
创新方式抓巡查,形成“30分钟救助圈”。建立以公安部门为主、城管部门协作、民政部门配合的街面协调巡查机制,重点路段、重点区域责任落实到人,实行网格化管理。在极端天气、重大活动等节点,增加巡查频次、延长巡查时限、扩大巡查范围。特别是发挥市区60家福彩投注站救助咨询点发现报告和临时救助作用,引导鼓励环卫工人、公交出租车司机、夜间安保人员做好发现报告、街面劝导和应急救助服务,对提供线索证实有效者给予适当奖励。优化简化救助流程,对发现报告的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确保在30分钟内到场处置,在渭南市市区范围内形成“30分钟救助圈”。
多措并举抓寻亲,构建渭南特色“531”寻亲机制。市级救助管理机构成立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工作小组,制定寻亲工作实施方案,并协助各县救助站开展寻亲工作,让寻亲工作快速走向精准化、专业化、技术化道路。主要以“望闻问切”为基础,以公安部门科学技术为助力,以新闻媒体为渠道,以跨省协作为桥梁,以医疗救治为手段,以沟通交流为载体,以实地走访为突破,精准打出寻亲组合拳,形成了卓有成效的“531”寻亲工作机制(全国救助寻亲网、头条、电视台、报刊、微信公众号等5条寻亲信息发布渠道;采集DNA数据、人脸识别、指纹录入3种专业化比对手段;建立1项甄别寻亲工作制度)。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共为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成功22例。
拓展渠道抓安置,打造“渭南第二福利院”。由于市级具备安置条件的公办福利机构现只有1 所(渭南市社会福利院),且目前承载安置任务处于饱和状态。鉴于此,渭南市民政局及时向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专题汇报,将渭南市时村救助安置农场纳入全市救助安置体系,并向市委编办申请加挂“第二福利院”牌子,增加长期滞留人员安置渠道,以期有效缓解渭南长期滞留人员现阶段安置压力。专项行动期间,全市共妥善安置长期滞留人员43名。
摸清底数抓台账,着力推进源头治理。建立返乡受助人员和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台账,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地走访和电话回访,了解其家庭情况和实际困难,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符合社会保障政策的家庭和个人落实低保、五保、残疾人等政策,并对其中的建档立卡困难家庭予以重点关注和帮扶。
强化培训抓能力,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素质。为促进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部署开展了全市救助管理业务线上授课培训,将各县(市、区)民政部门分管领导、负责同志、救助管理机构全体干部职工纳入培训范围,重点对救助管理政策法规、风险防范、重点难点问题处置、“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等方面进行培训,救助管理工作总体服务能力和救助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操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创新开展救助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形式多样抓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围绕“携手相助、让爱团聚”主题,利用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和“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广泛宣传救助管理法规政策、工作成效、典型事例,提高救助政策知晓率和透明度,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救助工作。“6·19开放日”活动邀请特邀监督员、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爱心人士155人参加,传递社会正能量,砥砺奋进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