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系黄土 叶素花馨

时间:2022-12-11    点击:714403

——简评曹焕荣的乡土诗

                                                                                                                                                                                              作者:彭金山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70年代初走上诗坛的曹焕荣,二十年来一直在他的家乡默默耕耘,近年接连出版了西部诗集:《黄土魂》《黄土风》《黄土梦》《黄土恋》《守望》《诗心情缘》《古风新韵》,散文集《黄土情》《我生命中的文化记忆》,论集《正宁香包论》《庆阳香包百种写意》《香包情结》《黄土神韵》《中国香道》(合著),传记文学《红河丹心》这是诗人个人创作的收获,也是黄土地的收获。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从《黄土魂》到《黄土风》。在作者的一方园地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黄土诗歌系列。《黄土魂》写本土的那山那水那人,有对亲情的礼赞,有对童年的回忆,有对老区光荣历史的缅怀,更多的则是展现新时期以来土地与人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而《黄土风》则侧重于表现本土生活的另一层面,较多地抒写了陇东民间艺术、民俗事象等黄土风情方面的内容,继而由黄土风情到丝路风情,显示了陇东黄土地诗歌与西部文学不可分割的联系。陇东庆阳,古属禹贡雍州之地,系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也是一块有着优良文化传统的土地。在这块黄土地上,至今保存了大量的文物遗存,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营养。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刘志丹等人在这里领导革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有名的南粱红色政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庆阳的大片土地一直是革命的大后方,坚强的庆阳人民用双手乃至生命谱写了首首感人肺腑的英雄诗篇。建国后,陇东老区同全国一样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于斯长于斯的曹焕荣,耳濡目染的就是陇东的山山水水,人人事事,就是这写不完唱不尽的黄土情。正如他在《黄土魂·代序》中所说的那样:“我的命运和黄土地连得紧紧/脐带头抹过土,身上抹过土/一出生就和黄土地有不解的缘分。”因此,当他开始提笔写作时,就把脚下的黄土地作为抒情的对象,怀着儿女对母亲的虔诚和挚爱,而苦恋,而歌唱。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他是怀着一颗爱心和美好的期望来审视周围的人、事、物、景的,发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成为他乡土诗贯一的主题。子午岭日出、推土机进山、采金针的姑娘、赶麦场者、沉默的石匠、如白浪滔滔溢出山道的羊群、民间工艺品的出国……都可以引发诗人的激情和写作冲动,进而酿造为诗。读《黄土魂》时,我曾经说过:“读老曹的诗集,有一种流览庆阳老区百业图的感觉”。的确,从他的诗集,你可以走进陇东的山水田园人家,幕幕场景、种种画面,在你心中留下明晰的画面。作为诗人和一个长期工作在基层的民间文艺工作者,职业和文化构成直接影响着曹焕荣的诗歌创作。这一点在《黄土风》中显得尤为突出。秦腔、道情、皮影、社火,多彩的乡艺民俗,卖武者、套圈人、小摊贩芸芸众生之相,使得《黄土风》较之《黄土魂》来,“土”味更重,乡情益浓。

一船一船的故事却下了

又装满一船一船的故事

(《旱船》)

曹焕荣是怀着读故事一般的兴味来品咀生活的,于是就品咀出诸多诗味来。这是切切实实来自生活的诗篇,来自生活的发现与创造,是黄土之根所滋生出的青青叶片、素淡花絮。读他的诗,没有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玄虚,也没有艰涩难解之惑。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从一定意义上说,创作是一种发现的艺术。作为文学门类之一的诗,同样不能停留在对生活表象的描述上,而是对生活中蕴含的诗意美的发现与开掘。这发现是生活与艺术的结合点,也是诗人灵感的触发点;酿而为诗,其发现点也就成了诗人与读者双向交流的一扇扇门窗。曹焕荣是很注意对诗意美的采掘与提炼的。从市场上卖菜人微微扬起的秤杆上,他看见了一个时代正走向平衡(《平衡》);从几片落叶的翩然飘飞,他想到了搞活流通正以“一把一把的货币/订购又一个绿色的繁荣”(《落叶》);从池塘的涟漪,他破译出弧波似的象形文字,描绘着一部人的历史、一部农村的变迁史(《池塘里的涟漪》)……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作为时代的歌者,曹焕荣正是这样,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的创作同变革的大时代联结起来,力求通过对生活点滴美的升华折射出时代的七彩光轮。在改革的大潮中,诗人感受到他的故乡陇东“像共和血管里的奔腾黄河/一股热血呀永远澎湃不停”(《这一股热血在澎湃》)。即使那些咏名胜古迹的纪游诗,诗人所寄寓的也不仅仅是凭古吊今之感慨,而是发掘其蕴含的哲理之思以启迪今人。

在《黄土魂》里,古烽燧在用信念“点燃太阳点燃火红霞霓般的憧憬。”面对秦直道,诗人悟出“也许人间没有直道强大的秦兵终于不能走通/呵,这是先人留下警世的破折号他启迪他奋进着的炎黄子孙”(《秦直道》)。这种哲理之光在《黄土风》中“丝路风”一辑里处处闪烁。由丝绸之路而想到伟大的龙的后裔,岂肯作茧自缚?从兵马俑看见的是举世罕见的奴役;从被华尔纳盗走的敦煌拉纤壁画中的船,想到了中国纤夫的形象:

要是那只船尚在

也许经不住激流早已腐烂

纤夫拉的坚强毅力和信念

才经住了多少风雨险滩

(《拉呀,一起拉》)

在对诗美的发掘上,曹焕荣属于“敏捷型”的诗人。他的头脑里仿佛有一台永不停转的“采掘机”,总能把生活土壤的矿产及时不断地采掘出来。我曾与诗人一起参加笔会或采风,看似游山玩水。突然,他会叫住我,听他兴奋地朗诵刚刚采掘到的诗歌。每当此时,我总要在心里叫一声:“老曹,好才思!

诗美的发现来自智慧的心灵,但从根本上说是产生于诗人对生活的深切理解。老曹是黄土地的儿子。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先是当教师,以后到文化宣传部门工作。由于事而馆长、文化局副局长。职务几经变化,终没离开他的,就是这一脉黄土情思,是这用黄土情思织成的长长短短的诗行。他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连我也是一片长理想长希望长明天的黄土地。我的拳头像块黄土原,有沟沟叉叉和山岭,看上去曾有过水土流失,却没有流失壮志和憋得咯叭响的干劲……”。

他的诗连同他的人生都在叙说着一个跋涉者顽强行进的足迹。曹焕荣是这块黄土地喂养出来的诗人,他熟悉这片热土,像理解自己的父母兄妹一样理解繁衍生息在这儿的人民,熟悉他们的生活方式、心理、心性,理解他们的苦辣酸甜,一些诗读来格外有味儿。收麦天却遭到了连阴雨,农民们“蹲在屋里也避不住雨/话题总被浇得湿淋淋的”(《连阴雨》),诸如此类的诗句,没有对农民对农村生活的切身体验,是难以写出来的。《农民妻子的爱》这一组诗也许有诗人生活的某些影子,但更有价值的无疑是诗所提供的普遍意义。

夫为干部妻为农民,是一个时代带来的婚姻现象。勿庸讳言,这类家庭有着感情的种种差异和生活上的缺缺憾憾,正如诗中男女主人公的表白:“我寻觅记忆中的妙龄妻子/躺倒温情就呼噜噜失踪”;“找上干部好啥/拉架子车也像一只轮”……但诗人没有一味去写这种倾斜和差异,也没有违心地赞颂愚诚和服从,而是集中在一个“情”字上展示了甘苦难分的夫妻生活,尤其是妻子感情世界的方方面面,既肯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透示出改革开放给这类家庭带来的爱情上的转机。

生活中有阳光也有影子,诗人脚下也并非是一块纯粹的净土。陇东老区的光荣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常唤起诗人的灵感,但至今仍残存在边远山区盘结在人们头脑中的落后和愚昧,以及由于贫穷和素质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畸型心态和生活现象,也不时刺痛他一颗期望美好的诗心,使他没有陶醉在颂歌里。对种种丑陋和不该存在的生活现象,发出了意味深长的质问。这便是《扁担,咯吱吱发问》、《一所小学和一座山神庙》、《农家院里的沉思》、《太阳往返间发生的故事》一类诗。这类诗以深刻的反思,提出了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构成老曹乡土诗思想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许多从70年代初起步的中年诗人一样,在中国当代诗歌的坐标系中,曹焕荣的诗属于追踪时代诗歌大潮却又顽强保持固有个性的一类。构思精巧乃是诗人审美创造的核心。他的诗歌大都围绕一个诗意的“核”,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巧织成篇,形意相谐,短小精致。在《黄土魂》中诗人这样写《大地为什么是绿色》:“啊,既然天和地/永恒地凝望着相爱/绿色便是太阳拥抱大地/吻出的生气蓬勃的印记。

《黄土风》中也不乏这类巧思的诗篇,“乡野风”、“丝路风”、“思絮风”,尽管“风”的发源地不同,但都流播着诗人的艺术匠心。凝集着作者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个性。在诗的建筑形式上,曹诗保持了大体整齐匀称的节行组合;每首诗的韵脚趋于一致;在词语的选择上,追求气势、色彩和动感。显而易见,诗人接受了我国民歌和古典诗歌较深的影响,字里行间可以见出诗人长期的艺术修炼和写作功力。

曹焕荣的乡土诗以题材的广泛和“土”的质朴,显示了它的生命与特色。然而,在诗美的拓展上还不够开阔,诗意指向有此单一,突出了诗的社会意义方面,而对生活和情感的多层面、生命的多色彩则揭示不够。语言上,对已有形式过于熟悉以至成为一种不易摆脱的包袱,太直接和确定的陈述式语句,减弱了新诗语言应有的艺术张力。曹焕荣的诗是陇东黄土高原上开出的一束素馨花,它的根深探扎在这块黄土地上。然而深入黄土终是为了走出黄土,诗人的艺术生命,正是在稳定与超越的相互更迭中求得常新。黄土风,金色的风,金色的风意味着又一季收获。我们期待诗人在对黄土诗情的收获中,获得对自我的超越。

原刊《驼铃》1993年第4期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曹焕荣简介】曹焕荣,甘肃正宁县人,生于1945年12月28日。1966年参加工作。民俗研究员。甘肃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民俗学会理事。曾任县文化馆长,文化局副局长,文联主席等。多半生为文,著有诗集《黄土魂》《黄土风》《黄土梦》《黄土恋》《守望》《诗心情缘》《古风新韵》,散文集《黄土情》《我生命中的文化记忆》,论集《正宁香包论》《庆阳香包百种写意》《香包情结》《黄土神韵》《中国香道》(合著),传记文学《红河丹心》(合著);主(副)编杂志、书籍《正宁文艺》《儿女的祝福——正宁文学作品选》《正宁民间文学三集成》《看庆阳》《庆阳剪纸》《庆阳香包绣制》《正宁木偶戏》《彭粉女剪纸鉴赏》《正宁县志》《正宁史话》《正宁县民间文学大系》《正宁黄帝冢考证》《百家姓图腾柱释文》《黄帝文化》杂志等。诗文入选《1949——1979甘肃诗歌选》《1949——1999甘肃文学作品选萃》《中国诗人自选代表作》《百年烟雨图》等全国、省级三十多种报刊、作品集,数十次获奖。诗集《黄土魂》获甘肃省文联、作家协会“优秀文学奖(未设等级奖),组诗《西行小草》获《诗刊》《绿风》诗刊优秀作品奖,诗《我追赶和太阳一同升起的祖国(外一首)》获《中国作家》杂志优秀奖。获国家文化部“全国先进文化馆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中国改革开放诗词创作终身成就奖”,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突出贡献奖”等。简历入选《21世纪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当代作家大辞典》《中国高级人才传集》等。出席韩国江陵国际观光民俗祭 国际学术大会,并发表民俗论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作者简介】彭金山,男,笔名金山、菊山,河南南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原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发表作品500余篇,论评200余万字,出版著述1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