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沉淀中叙说历史养育心灵

时间:2023-04-07    点击:726437

——读张俊彪散文集《追忆过往岁月》

文/鹿丁联


捧读着厚重颇有质感的《追忆过往岁月》一书,我再一次地感从心生,涌动起对著名作家张俊彪先生的钦佩与景仰之情。

去年秋阳灿烂秋叶葳蕤之时,一部《张俊彪作品评论集》以其厚重质感与读者见面;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同样精美丰盈的这部作品集问世了,给出版发行了千万字文学作品的张俊彪文学大树上再添硕果,何其辉煌,何其耀眼!抛开其辛勤的编排遴选与不知疲倦的耕耘之外,其梳理成长经历与创作印痕,在岁月的沉淀中打捞,从光阴和地域的交替中寻觅文学叙述的视角与重大举措,就足以令读者震撼!

这部散文随笔《追忆过往岁月》,其中有二十余篇刊登于《华文月刊》,是作者应《华文月刊》之邀所撰写的“往昔回眸”栏目的系列之作。这些篇什,以追忆自己传记文学之旅为依托,将笔触伸向历史的纵深处,以厚重丰盈的文字,或述说着采访、搜集、整理革命先辈的创作经历;或记录着与文学前辈如丁玲、刘白羽等作家的深情交往真挚友谊;或回顾着自己文学创作中难忘的人和事……那些亲历的一个个瞬间和细节,将作者深重的历史担当,诚恳的感激之情,勤勉的创作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一一展现于读者眼前。令读者在阅读中,真切地触摸到作者为人的忠厚坦荡,为文的杰出才华,见识的卓越不凡。

在作品的感召下,读者经受着人品与文品的双重熏陶,与作者同欣悦共悲悯。譬如,品读《张家沟》《王家寺》等文,其父张自强的人生传奇就令人唏嘘不已。战争年代里,那个02号特情员(其父张自强)的勇敢和坚毅,机智和奉献;和平岁月里,张自强的坎坷遭遇,忍辱负重,尤其是他那以大局为重,隐姓埋名却遭遇不公正待遇的人生……在作者儿子这里,以理性之笔,予以客观记述,甚至在父亲逝世之时,将那象征着父亲红色革命者身份的“红布包”,一烧了之。其父子两人以革命事业为重、个人荣辱为轻的荣辱观、人生观,彰显出一家两代人的境界与胸襟,格局与品性。读着这样的文字,作者和老一辈革命者的价值观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彰显的淋漓尽致,令人肃然敬仰!

▲1994年张俊彪与父亲张自强在老家

《追忆过往岁月》这部散文随笔,是作者张俊彪先生用内心养育出来的心灵记事,具有精神回乡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现实意义。在这部著作中,张俊彪将自己的文学经历和人生印记,以散文、诗歌和评论的框架予以再现,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精神谱系,让自己与读者的心灵共颤同振。那种真诚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进入其故事或情感的具体情境中,用心灵去体味和体验。

不难看出,收录于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作者笔下的每一个事件,都是那样的真实。他用真实撼动着读者,他用作品的内涵和人格魅力感染着读者。如他所言,这个出生在“烈士鲜血浇灌过的一块神圣土地上的”“农民”的儿子,具备着写作传记文学的诸多条件,他“曾经发过不知多少次誓,然而誓后提起笔来,免不了又是重蹈前辙,一本接一本地去写那传记文学,心甘情愿地做一桩吃力不讨好的劳动”,为的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寥寥数语,道出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或许,这也就是他的宗教情怀。他反复强调“作家要有大善,作品要有宗教精神和宗教境界”,即使受过质疑与非议,也坚守如初。在我看来,怀有大仁大爱、大善大慈和大悲的作家张俊彪,就是用宗教情怀在滋养他的故事,滋养他的文字。那故事和文字读来才这么的润泽如玉,鲜活动人。

作者简介


鹿丁联,高考作文辅导名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晚报》《华商报》专栏作家,《华文月刊》封面作家。发表散文及评论百余万字。参编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类辅导书10余部,出版有《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散文评论集《逐光前行》(上下卷),担任《安黎开讲——新语文读写公开课》丛书(六卷本)的赏评与读写教练。

【张俊彪简介】

张俊彪,1952年生于甘肃省正宁县,祖籍陕西省旬邑,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创会理事,中华全国青联委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部、办公厅专职秘书、副处长、代处长、处长,甘肃省及兰州市青联常委、副秘书长、副主席,甘肃省青年文协常务副主席,甘肃省文联专职副主席,1992年初调任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创会主席,深圳市委宣传部巡视员,深圳市政协常委、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科教卫体委员会主任、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幻化》三部曲(《尘世间》《日环食》《生与死》)《曼陀罗》《省委第一书记》《鏖兵西北》《血与火》《最后一枪》《山鬼》《没有陨落的太阳》等29部,主编《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五卷)和《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简史》(上、下卷)等大型史典10多卷,共约1000多万字,中华书局出版20卷《张俊彪文集》,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级文学奖2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