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文苑

幸会乡党张俊彪

发布时间:2023-04-24 来源:凤凰传媒网 点击数:659811

文/李春光

说来话长,大约20多年前,韩梅村老师对我多次提说过张俊彪。因为,那时候他已经写过了《张俊彪论》。作为咸阳师范学院的教授、一位资深的文学评论家,为一位当代作家和他的创作专门写一本书,可见,这本书的主人公,绝对属于非同凡响的风云人物了。韩老师还说,张俊彪是甘肃人,担任着深圳市文联主席和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其创作成果十分丰厚,写诗、写散文、写儿童文学、写传记文学、写报告文学、写长篇小说、写评论文章。于是,这个大名被我记住了。偶尔也会读到了他的作品,却不那么完整和详尽。

我不知道,此生是否还能见到张俊彪?

冥冥中上苍似乎知晓了我的想法。2021年国庆节前夕,《检察文学》编辑部举办《咸阳文学简史》座谈会,我晚到一步,主持人赵新贵正介绍着与会嘉宾。当他说到张俊彪大名时,心头一震:他是韩梅村老师说的那个大作家吗?听完解说,我便清楚了,这位嘉宾确实是张先生,而他的老家就在旬邑,是名副其实的咸阳人。突然想起了已经完稿的《咸阳市文学艺术志》,把这么一位重要的乡党落下了,得赶紧补上才对!仔细看去,他坐在条桌拼起来的四方形会场的一角,头上戴着一顶黑色的带舌沿的帽子,清瘦儒雅,沉稳安详,向大家点头微笑。我判断,他的个头应该属于中等偏上,有点儿单薄的身躯,说明他有过不凡的历练与磨难。在他的身后,坐着一位和蔼可亲优雅大度的女士。她和张先生比起来,稍稍富态点儿。心想,她是张夫人吧?

2022年春节,李春光(右)和张俊彪在深圳通心岭

座谈会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着。大家都发过言了,就鼓掌请他讲话。他说,很高兴和家乡的作家们在一起座谈。咸阳文脉绵长,人才济济,自古至今乃文学重镇。多年在外奔波,但是家乡总是记在心中。他高度肯定和称赞了编撰《咸阳文学简史》的工作,又说听过了大家的发言,对咸阳的作家队伍的整体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鼓励编撰人员做好后续工作。讲话平实亲切,给人以鼓舞鼓励和鼓劲。人家曾带过中国一线大都市的文艺队伍啊。

算是机缘巧合!

偏偏就餐时,我们紧挨着坐在一起。席间交谈时,三句话不离本行,说着说着又说到了文学。不由自主的给他谈到:张主席,我正在赶写一部长篇。

——啥题材?

——是有关两岸三地的事情。

我有些紧张地注视着他的眼睛。在一丝惊讶之后,他说:这是个重大题材。要用心把它写好。

——已经写了20多万字了。

——那不是就要完成了嘛。

乡党竟然没有怀疑这个选题,也没有怀疑我的能力!好像一个小学生,被人家肯定了一般,胸中鼓起了一波热潮。我轻抒了一口长气。这可是第一次来自大作家清晰明朗的肯定语啊。我要加把劲,把它写下去。

四个月时间不知不觉间过去了,转眼到了2022年的春节。新冠疫情仍在肆虐,老伴和儿子一家都在深圳。思来想去,还是南下为好。我相信只要做好个人防护,不会有多大的问题。到了深圳,当然要给张主席报到。同时,心底也有些不安。那次会后阅读相关资料,知道张俊彪文学艺术馆开业了,乡党在咸阳的活动也有好长时日了,应该请他吃顿饭才对。看到他即将回深圳,很多人,特别是旬邑的年轻人围在身旁,加之赶写长篇,就想去了深圳再请他们吧。那几天在深圳街头游逛,看到福田中心附近的一家粤菜店较有特色,就想把乡党约请在这家店里坐坐。按照防疫的一些常识,半个月后,就在微信上表达了我的意思。怀着忐忑的心情,等来了先生的回复,他说:我们这里(布吉、吉华)还有密接者,仍需48小时核酸结果,宝安也有新情况。建议正月十五过后,天暖疫平,我为您接风。请您体谅。祝福并致谢!

乡党如此真挚坦诚,我也不再多说了。确实,能在数千里外的南海边与世界著名的经济特区,拜见我们的乡党,又是多么的难得呀。

这是我在深圳连续度过的第四个春节。

春风荡漾,暖意浓浓。

壬寅年(2022)正月十六日,在此地特有的那些高大挺拔的绿色植物的园林旁,深圳市委机关食堂二层荔枝厅里,张俊彪先生和夫人侯晓菲女士早早地等着我。见我一个人来了,他们一再问着:为啥老伴没有来?

品茗论道,谈天说地。

我感谢他把我介绍给了《华文月刊》李印功常务副主编,我谈了阅读他的“往事回眸”即自我速写的一些印象。他出生在甘肃省正宁县永和乡王家寺村。乳名昌昌,官名张其昌。父亲张自强十几岁的时候,救助了陕甘边红军部队的一名军官,他发展他做了情报员,而且是特情员,代号02。解放战争时,奉命步行从西安把胡宗南进攻延安的重要情报送到了马栏。任务完成后,为了保密与全家人的安全,父亲把这个家带到了正宁。

这个故事很传奇。

他的出生也很传奇。

他的经历亦很传奇。

这个降生在牛圈里的孩子,九岁时被父亲送往十五里以外的罗川镇小学,靠父亲卖木柴供他上学。那时候狼多,学校不愿担责,父亲立了字据,才住在了学校后院的杂物间。一天夜里,一只野狼发疯般地吼叫着抓着破窗烂门,吓得小昌昌不敢出声。文化革命大批判,因学习成绩优异,张其昌成了“黑尖子”,他的名字被造反的红卫兵认定为“妄想发家致富”,所以他自己改名张俊彪。

那时家里生活异常艰辛,他的自述如此写道:


从罗川小学四年级到正宁二中初一年级,先是国家遭受三年困难,后是生产队借故制造事端,一年给他家七口人不分一粒口粮,便事实上造成他家连续多年的饥困艰难。张俊彪的家庭,是村里极度艰困无人可比的特别困难户,祖母、母亲带着两个小妹妹漫山遍岭地挖草根、釆野菜。两个不懂事的妹妹,站在太阳下,互相对视薄如蝉翼的肚皮底下弯弯转转地被野菜染成绿色的肠子……他带到学校的糠菜干粮,往往不够吃,每天晚饭后,他就跑到四郎河的沿岸,找野菜,挖芦根,凡是能吃的东西全都找来填肚子。每当冬季,地冻,草枯,什么充饥的东西也没有,无奈就在河岸吃白碱土,再吃河边的冰块。


尽管如此,父亲还是用棍棒把他赶回了学校。

学校里三派人马武斗,他从纸堆里捡来了好些书,带回家里阅读。文学的种子在心田里开始萌芽了。1970年的一天夜里,在部队陕南汉中大山的哨位上,张俊彪眺望夜空,随口吟出了四句小诗,被省报省刊登载,成了他的处女作。在部队军训和施工中数次遭遇伤疾,大难不死。他继续着文学梦,而写作又把他从连队推到了团政治部。他退役后,白天下地割麦子,晚上在煤油灯下写小说。甘肃日报整版发表了“社员张俊彪”的短篇小说《丰收》。这一天“公社书记骑着自行车来到生产队的小麦打碾场里,亲自通知他,庆阳地委宣传部电话通知,让他带上铺盖行李,带上粮票和钱,去庆阳地委宣传部报到,参加为期三个月的通讯员学习班。”在庆阳地委干了五个月,1976年元旦刚过,张俊彪因为写作被调入甘肃省委宣传部,成为甘肃省委五人写作班子的成员之一,主要从事为省委重大会议起草文稿,兼顾为省委第一书记起草在《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应约发表的署名文章。

说起这些,乡党很感慨:你看看,你把这些都记下来了。说是不容易,却也挺简单。

确实是个传奇。但都建立在你的刻苦与苦干实干的基础上呀。我感叹着。话题又回到了他的创作上。有关几部长篇报告文学与小说创作,特别是《幻化》三部曲,刚刚开了个头,服务员把点好的菜送了上来。

——吃饭吧。那些话一时三刻说不完。

——就是,吃饭要紧。再耽搁,饭菜就会凉了。

侯老师附和着他的话。

张主席也说,只能留待下次了。

我们从沙发上移座餐桌旁。乡党打开了盛着红酒的瓶子,边给杯子分酒边说:这是我泡的洋莓酒,你看颜色都变红了。确实,那酒色鲜红发亮,惹人口馋。张主席举起了酒杯,真诚地说:为你完成《问故乡》的创作而干杯!我说要把电脑版的稿子发给他,请他写段文字,他点点头:行,行。

我们就着花生米、莲菜片和牛肉块,品尝着乡党自制的红酒,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啊。

一会儿热菜也上来了。张主席不住地招呼着:吃吧,你看这粤味的清蒸鱼、烧豆腐,这一碟是青红丝拌山药糕,还有盘大虾和莲子羹哩。我赶忙说:不敢上菜了,咱们怕是吃不了了。

吃喝过了,看看手机,三个多小时过去了。虽然想和乡党多说一会儿话,却不得不和他们告别。他却说,我们一起送送你。

边走边想,嗯,好像很幸运。躲过了北方严酷的寒冬,又能见到家乡走出来的大作家,一起喝美酒,品佳肴,推心置腹,高谈阔论,人生难得有几回呀。

那片生机勃勃如翡翠般油旺旺绿蓬蓬的树木,和着乡党夫妇的身影及他们挥手的情景,时常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2023年4月21日写于咸阳明月阁


李春光,1950年生。永寿县人。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陕西省作协理事、咸阳市文联副主席、咸阳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秦都》文学主编,现为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历史人物研究会理事、咸阳市作协名誉主席、西部报告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陕西省书画院咸阳分院名誉院长、陕西省书画研究院咸阳分院顾问等。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黑森林 红森林》《情使》《吉星高照》《问故乡》,中短篇小说及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评论等300余万字。散文诗《拥抱你,香港》获2002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相约香港·中国当代文学贡献奖” 。报告文学《中国步长》获第四届中国世纪大采风作品金奖(合作)。长篇小说《情使》获1996年咸阳市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报告文学《青鸟》获陕西省首届柳青创业文学奖优秀作品奖。诗歌《仰望你,故乡的大树》获第五届“中华情·全国散文诗歌大赛”金奖。2023年1月纪实文学《张洁和周明的咸阳之行》获“首届世界华文奖”。2023年3月长篇小说《问故乡》获中盈出版百佳作品。曾入编《中国作家大辞典》《世界华人艺术家名录》等典籍。

CopyRight © 2020 凤凰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30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