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师难忘却

时间:2023-06-05    点击:736446

——读张俊彪《追忆过往岁月》札记

文/房喜坤

张俊彪说:“人生有许多老师,不一定都是在学校里给你讲过课。”古人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张俊彪的人生路上遇到过许许多多对他在学习、生活、工作上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名师、恩师、领导,还有同事、同学和朋友等,他都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在《追忆过往岁月》的文集中,分别以《蜡炬》《老师》《回春》《心愿》等文思念回忆,感恩纪念。令人读后难以忘怀,高山仰止。

人生如初见

辛弃疾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张俊彪先生就是以这样的心态,对待人生路上遇到的每一位良师益友,所以才有人生如初见的美好回忆。《老师》一文中,记述了1975年初夏,他与苏星时任《红旗》杂志副总编,来兰州调研采写“农业学大寨”的理论文章,俊彪作为省委写作组人员参与工作,后来又亲赴北京送稿,改稿,审稿,聆听苏老师的当面教诲,又结识了著名文学理论家、教授乐黛云等。那时的苏星不到50岁,是副省级领导,更是很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五十年代初,毛泽东主席说过,新中国只有两个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孙冶方,许涤新,苏星,苏星只能算半个。可是那一年,苏星还不到三十岁,连毛主席都读过他的书,称他是半个经济学家。在北京审稿时,苏老师热情地邀请他到自家书房里吃饭,既谈文稿修改,又讲马烽小说,再讲曹雪芹《红楼梦》,教导他怎样读经济学理论和下基层调研等学习知识和工作方法。那时还流行书信往来,日久了,他收藏与苏老师交流经济与文学的信件多达二十多封。苏老师还介绍他后来在中宣部工作的女儿苏小卫,也爱好文学写作与俊彪互相交流学习,他的女儿后来也成为大作家,写过电影《赢家》《暖》《那山那人那狗》《战争中的女人》《秋之白华》《唐山大地震》《萧红》等,几乎每部电影都拿奖,后来做了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经济学家苏星

最后一次看望苏老时,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苏老师依然要挽留他在家里吃饭、喝酒。考虑到苏老的身体状况,俊彪还是婉拒了。没过多少日子,苏星永远地走了。也给俊彪留下了终生遗憾。他回忆道,“每当夜幕降临后,站在自家阳台上,眺望满城的灯光,满天的星斗,明明灭灭,闪闪晃晃,那灯火,很远,又似乎很近;那星斗,很高,又似乎很低……在人生的生命旅途中,遇到的所有人与事,都可以成为老师,成为先生,成为智慧的”。在人生的长河里,苏星虽然与他仅仅是工作上的一面之交,但这颗人类智慧之星却给俊彪一生留下了永不泯灭的记忆,直至晚年仍然不忘撰文思念,留墨于后,感恩记之。

蜡炬铭记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蜡炬》一文,记述了著名作家和评论家秦兆阳(1916-1994),他是一位老革命家,老作家,更是一位编辑家,出版家。建国后担任过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主要在《文艺报》《人民文学》《当代》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长期担任领导工作。他写过《农村散记》《大地》《文学探路集》和当年家喻户晓的《小燕子万里飞行记》等优秀文学精品。他的主要贡献,是大胆选发青年文学新作,并力荐评获全国文学奖,在中国文坛上托举出了一颗颗耀眼璀璨的文学明星。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玛拉沁夫的《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路遥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叶文玲的《心香》,陈国凯的《代价》,肖平的《三月雪》,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孙峻青、白桦等大作家们的第一篇作品,几乎都是秦兆阳慧眼识珠,力排众议,有的甚至是从退稿中抢救回来,反复修改后发表出来的。

就在俊彪还不相识这样一位大师的时候,听一位老作家闲聊时说,秦兆阳曾打问过他,大概过了两个月,秦兆阳寄来一封长信,附了《文汇报》发表过秦兆阳《为传记文学说几句话》,信中也对俊彪探索“传记文学”的观点给予极大的鼓励和支持。秦兆阳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境界,让他无时无刻内心不时涌动着一种少有的肃然起敬和感动。油然想起古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赞美秦兆阳,再也贴切不过的了。

秦兆阳写给张俊彪的来信

1984年初春,俊彪在中国作协创作班学习期间,带着秦老师的信函先后三次登门拜访。首次因秦老患病,见面后没有久留,深表歉意,还特意吩咐俊彪下次再来,要送纪念品给俊彪。第二次,秦老师身体稍有恢复,二人见面长谈后,秦老师起身带俊彪在他的书桌旁看他的一幅墨荷画,俊彪边欣赏边随口吟出了中学课文里《爱莲说》之句,秦老师说:“看来,这幅画,你还满意。我就送你,留作纪念。”顺手提笔落款,按下印章。第三次见面,又到了第二年秋天,第二学期,借暑假之余,俊彪一口气写完了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省委第一书记》,送人民文学出版社王鸿谟二审后,决定出版,俊彪把这个消息,作为与秦老师见面汇报的一个礼物,秦老师听了小说的结构和梗概,眉宇间洋溢出一种少见的喜悦神气。告辞时,秦老师又说:“王鸿谟是位老编辑,也扶持过不少文学青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相信他能帮助你把《省委第一书记》出好。不过,你写的是重大题材,也是政治上很需要把控能力的……我等着读你的大作。”

到了1999年的春天,张俊彪的《幻化》三部曲(《尘世间》《日环食》《生与死》将要出版发行,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力推参加茅盾文学奖的精美之作。遗憾的是秦兆阳老师没有等到这个时候,早已离世。他的《幻化》三部曲,也因历史原因被撤下来。呜呼,唉哉!……中国文坛从此没有了秦兆阳!

“铭记秦兆阳,将这个名字镌刻在共和国文学的殿堂上,永远会有不息的蜡炬在燃响,在照耀,在光华喷薄……相信吧!”

传道又解惑

路遇伯乐,大莫幸焉。一日为师,终生为范。《回春》一文主要写的是文化大革命后,宋平担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杨植霖调任省委书记,分管文教工作。杨书记也是革命战争年代历练出来的知识分子领导,又是著名作家,更是大青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曾和王若飞一起从事革命斗争。建国后写过著名传记文学《王若飞在狱中》,在建党百年百部优秀传记文学作品中榜列前十名。有许多故事,节选中学语文课本。文革前的学生无人不知王若飞,也就无人不晓杨植霖的。

杨书记是一个很亲和、很真诚又很友善的人。恢复工作后,胃因战争年代落下的老毛病,在办公室工作时,双手按压前腹部,俊彪几次给找医生,他坚持不让找,说过会就会好的。有次,他在办公室,声音很低沉的对俊彪说:“我听说了,你很勤奋,写过不少东西,工作也很努力,大家对你的反映挺好的。过几天,我身体好一些了,你把写的东西拿两篇来,我看一看。”俊彪随即送达。

杨植霖给张俊彪的回信

又过了几天,杨书记的夫人刘秀梅给俊彪打电话,说要他去医院一趟,俊彪即去。在病房他看见杨书记在病床上,背靠一床被子,腹部垫了两个枕头,面前放着一个被子,将书稿放在被子上,边看边谈修改意见。谈得很细,大约谈了半个多小时,有几回咳嗽,有几次用手帕擦耳际和额头的微汗,此情此景,让俊彪于心不忍,内心难安。

第二年的春天,黄河有了裂冰的声响。沿河岸的迎春花,一丛一丛的,黄如堆金,在早春的阳光下灿烂耀眼。杨书记听说他把稿子改完了,让司机送话,把改好的稿子送过去。这一回,俊彪亲自将稿子送到青年农场杨书记的家里,双手把《刘志丹的故事》送给杨书记。杨书记语重心长地吩咐俊彪:“不要只顾拼命写,还要多读书,尽量读名著,古今中外的都要读。你虽然从农村来,也参过军,在基层有过生活历练,但生活是无穷无尽的,尤其对于一个青年作家来说,读书与生活永远都没有止境。”夜深了。杨书记送俊彪到家门口,又说:“稿子先放下,我抽空看。如果可以出版了,我看能不能给你写个序。”

又过了一个月,又是一个星期日,春暖花开,蓝天白云,黄河无声,在春日里静静地流……杨书记在家庭会客室接见了俊彪,并从书桌上将写的序言拿过来,让俊彪坐下慢慢看,还不停地询问,看这样写行不行?有没有要改的?……俊彪激动的早已热血沸腾了。

杨植霖坐下来,平静地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水必湍之。但是,锥子在麻袋里,总有一天要露出锋芒的。一个青年作家,成长起来很不容易。就像种子,要发芽,既有气温、水土等困素,还有霜冻,冰雹、虫害……最后要成材成树谈何容易!”

《刘志丹的故事》在杨植霖书记的亲自作序并鼎力关怀支持下终于顺利出版了。后来,杨书记还写信,附上书,向中国作家协会推荐,作为俊彪的介绍人,将他一路引上文坛,又一手送进了中国作协的大门。俊彪内心里,只有感激、钦敬、仰望。对今生能遇到这样的老领导、老前辈,说一声感恩,实在太轻,太轻……

张俊彪长篇小说《幻化》首发式暨研讨会

在结语中俊彪深情地写道:“杨植霖,共和国的一位革命家,一个领导人,一位优秀的作家,一位人民的忠贞儿子。”

有一种美好,叫回忆。在《追忆过往的岁月》里,他还写过拜望冰心的《心愿》,与陈忠实等《从彝族到黄山》,以及张策、吴坚、陈舜瑤、铁凝等领导,刘白羽、丁玲、于蓝、刘健屏、杜小鸥、韩梅村、郭久麟、刘俐俐、沙陵、蓝坪、余嘉瑞等文化艺术界的名人名师的师德师风和精神风范,都是他一路遇到的贵人恩人,也是他做人和作文的楷模,将永远铭文铭记于心。

文如其人。张俊彪先生以感恩之心回忆在人生路上给予自己指点和帮助的人和事,不仅反映了他人的道德智慧和精神境界,也折射出自身不忘初心,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的思想和情怀。在他的笔下,永远留给人们的是一片美好的世界,美好的回忆,这些智慧之师的精神风范将永远激励他和后来者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2023年5月28日于古豳


房喜坤,陕西旬邑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职研究生。陕西省作家协会、散文学会,咸阳市作家协会、诗词、诗歌学会会员。有作品散见于《华文月刊》《陕西文谭》《检察文学》《张俊彪文学评论集》等报刊书籍和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