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

扶贫路上践行初心使命

发布时间:2020-06-28 点击数:580985


——记乾县市场监理局派驻临平镇周家河村第一书记  罗云斌

作者:陈宇飞

静静的漆水河日夜流淌,诉说着两岸群众世代与贫穷抗争的历史,也见证了周家河村发展变化的今朝。

2020年的芒种,羊毛湾所在地的乾县临平镇周家河村,天蓝地绿,景色优美。站在村委会广场前笔直的大路上,一边是收割机抢收麦子和农人忙碌的身影,一边是村委会前文化广场上旗帜迎风招展。这里,青砖绿瓦的房舍错落有序,平整的水泥街道纵横交错。

四年前,周家河村因地域偏僻,交通路况差,除了主干道,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凸凹不平的土路让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年轻人都忍受不了苦日子,跑到外面打工去了,周家河成了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

但是今日的周家河,却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一片欣欣向荣,呈现勃勃生机。这一切的改变,多亏了乾县市场监管局的干部罗云斌,2016年,50岁的罗云斌被乾县市场监管局选派到周家河村任第一书记。

当他第一次走进周家河,被该村的现状惊呆了,“村里全是土路,一到下雨天,进出两脚泥,不仅影响群众出行,还影响生活生产的积极性。”回想刚驻村时的场景,罗云斌感慨万千。“这样不行!一定要让周家河村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再苦再难也要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罗云斌暗下决心。

驻村初期,为了尽快了解村情民意和贫困户家庭状况,罗云斌走遍了村子,与村干部、贫困户交流,了解致贫原因。他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着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和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

“群众最期盼解决的问题,一是修路修桥的事,二是灌溉的渠道问题。”在走家串户中,罗云斌看到了群众面临的困难,听到很多贫困户的心声。他和驻村工作队、村两委成员认真总结贫困“病根”,长远谋划帮扶措施,认真制定脱贫详细方案,为周家河村“把好脉,开好方”。

要想拔掉“穷根”,就得先把路修好,解决群众的出行,让农产品出得去、外界资源进得来。方案确定后,罗云斌和驻村工作队成员与相关县级部门沟通协调,加大马力修路搭桥,改善周家河村基础设施。

2017年,周家河村所有村道全部硬化。2018年,周家河村外一处坍塌了15年的桥修好通行;6800米灌溉渠道衬砌完工。同时,村里实施绿化工程,安装路灯,设置垃圾固定倒放点,修建文化广场,配套健身器材……不到两年时间,周家河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样。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农村、农民比较了解。路不好,住不好,环境不好,人干啥都没心劲。脱贫的重要途径就是修路,改善基础设施,这一步必须走好。”罗云斌说这只是开始,真正要走出贫困,实现致富奔小康,还要靠发展产业。

周家河村有379户135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96人。驻村后,罗云斌反复调研,根据贫困户情况,因户施策,精准帮扶,能搞种植的搞种植、能搞养殖的搞养殖,愿意外出务工的外出务工,多渠道创收。通过几年的努力,周家河村实现了从穷到富的跨越,73.2%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两房”建设工程实现了有安全住房的愿望。1900多米道路两旁排水沟建成,改变了以往村民脏水满街泼,污水漫地流的历史。人居环境的改善,让周家河村的群众乐的合不拢嘴,人人干劲十足。2018年,周家河村脱贫“摘帽”,2020年4月周家河村被乾县县委评为“文明村”。从此,周家河村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如今,在咸阳市新型纺织工业园区的大力帮扶下,千亩花椒产业园项目落户周家河村。为巩固脱贫成果,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提供更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罗云斌发动41户贫困户积极流转土地,参与到项目建设和运营中。

“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贫困户不但有流转费和年终分红的收入,还能分身出来干零工,或外出务工创收。”罗云斌说。

2020年疫情过后,为了解决花椒园在两年无果期内,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缺乏资金的问题,罗云斌和市县两个工作队,镇村干部一起召开群众代表大会,确定花椒树下套种一事,大家在一起多次协商,出主意,想办法,找关系,跑项目,群策群力 ,终于从永寿县引进了花椒树下套种中药材(丹参)项目,仅此一项,村集体收入增加5万元,从此形成“以辅养主,以园养园”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地群众(含贫困群众)在花椒树下套种中药材务工,如:整地施肥,覆盖地膜,栽种浇水,打药除草等,不出外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从而使周家河村真正成为看得见清山,摸得着绿水,听得见乡音,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四年时间,一千多个日夜,罗云斌怀揣赤子之心,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他废寝忘食,日夜谋划,真情帮扶,用辛勤的汗水见证了周家河村发展、壮大的一点一滴。他没有豪言壮语,但在扶贫路上,处处都有他践行初心使命的足迹。(作者:陈宇飞)

 

CopyRight © 2020 凤凰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30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