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县东风镇:帮到“难”处,扶到“实”处

时间:2020-10-29    点击:595321

——下凉泉村支书葛建军的扶贫故事

作者:王乐烛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如今走进美丽的东风镇下凉泉村庄,田园干净清爽,大路绿柳成荫,一排排房屋整齐耸立,草莓园、奶山羊养殖基地、社区工厂环绕四周,村民们老老少少欢声笑语的在劳动,好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而这一切都要从下凉泉村党支部书记葛建军的故事说起。

孩子的靠山--用爱心点燃希望

葛建军在村里任职近15年,作为村书记,带领群众致富一直是他的理想,他常说:“村干部就是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把每一个群众的事,无论大小都放在心、拿在手上”。

2017年的一个清晨,葛建军站在村委会门口吸烟,不远处一个女孩哭着、跌跌撞撞的向他走来,“叔,帮帮我吧,求你了”,一声哀嚎从女孩的嘴里传出,葛建军赶忙迎了上去,小女孩是村里贫困户兰仁义的女儿。“叔,我考上大学了,可家里拿不出学费,也不让我念了,我想读书。一句句话不断的哽咽并含着泪水,透过她的双眼,葛建军看到了渴望,也看到了希望,哪一瞬间,一股难以严明的情绪涌上他的心头。“别怕,叔不会让你辍学的”,葛建军拍着胸膛郑重的说道。安抚好女娃,他去了解了兰仁义家里的情况,面对兰仁义满口的“女子读书无用论”以及他家中不堪入目的环境和满屋狼藉,葛建军心头一凉,兰仁义妻子早已离家出走,只有父女两人相依为命,没想到他把日子过成了这样,但最让他震惊的是在这种环境下他的女儿,却是一颗在黑暗里倔强而顽强生长的种子。“说什么也不能让这希望的火苗给灭了”葛建军在心里暗暗发誓。经过几番周折,他决定自掏腰包给孩子垫学费,后又为其家里制定了详实的脱贫计划,并介绍兰仁义到众鑫粮食种植专业社去看大门,每月固定工资1500元,渐而保障了孩子的生活费及家庭的收入。在兰仁义身上他深深的认识到,要脱贫就要彻底拔掉穷根。

人人受益--盘活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

“怎样让村民富起来”这一直是困扰葛建军的问题。他深知这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只剩下老弱病残的大多数人群,撂荒地越来越多,特别是集体资源沉淀现象越发严重,下凉泉村的荒地已经达到了近1000余亩。于是解决荒地问题,便成为他壮大村内经济的第一步,为此他积极求学、四处考察,探索出“支部+互联网+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动员无力耕作、不会耕作的群众将闲散土地以入股或托管的形式投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耕作,每年夏收完后回茬种植青贮玉米,增加集体收入,由一撂变两撂,增加土地附加值。几年下来,下凉泉村有了长足的发展,种植草莓300亩、托管小麦500亩、青贮饲料120亩,红薯50亩,户均分红达1200元。同时,合作社聘用村民来打工,摘草莓、锄草、浇水、收割等,使村民在农闲之余,在家门口务工,增加经济收入,真正实现了“炕头选岗,村头就业。

正确的事情--无论何时都要坚持到底

18年赶上乡村合并,原三教殿村4800平方米集体渔塘因事故关闭,多年来闲置干枯变成垃圾场,葛建军却从中看到了致富途径,在开发时遇到部分党员群众的阻挠,认为他是借集体的名义给自己谋利益,甚至到镇县纪委反映,对此情况,他没有退却没有气馁,召集党员群众议事会对鱼塘的开发利用说明了利害关系,通过强有力观点和详细的规划介绍,他的思路得到了村两委会和党员群众代表的纷纷支持,此外他还不停的走访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和威信较高的人群,逐个说明情况,逐人获得支持,最后顶着少数群众的闲言碎语和无资金支持的压力,开发了“天照”鱼塘,并已对外进行承包,如今已产生明显的效益。2020年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可达到136.5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 “从无到有”的质变飞跃。

“扶贫路上很艰辛,但也很欣慰,这些成果都是来自群众对我的信任和厚爱,很感谢妻子和家人的支持。”每每问起葛建军的扶贫故事,他总会憨笑着这样说道。(作者:王乐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