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

再小的水滴也会折射阳光

发布时间:2018-08-03 点击数:83232

作者:付锦旗

杨树援,女,陕西靖边人,1992年出生,2016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

镰刀湾镇,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北靠靖边,西邻志丹,是安塞最北部的乡镇。杨树援,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从小她就喜欢农村,热爱农民,大学毕业考取公务员后她毫不犹豫的选择在这里工作。

2015,杨树援顺利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能进入“公门”,是家里人最大的希望和寄托。一年后,在面对高薪国企诱惑和偏远乡镇基层的分配选择,她毅然决定来到镰刀湾镇工作。

20169月,杨树援被安排到驻村工作队,同时也兼全镇扶贫专干,本想好好干一番事业,但面对繁琐复杂的扶贫工作,她始终进入不了状态。一次,一名群众患大病住院花费一万多元,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过后,拿着医疗费用单咨询杨树援能否申请民政救助,她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当即意识到扶贫工作无小事。第一书记贺海平看着这个姑娘整天为工作愁眉苦脸,就主动找杨树援谈心,给她讲工作经历、传授工作经验,无意间,贺书记的一句话点醒了她:“中央通过扶贫工作既要帮扶贫困,更是锤炼基层干部,是拉近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老百姓身上有我看不到的淳朴和善良,再小的水滴也会折射阳光。”杨树援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扶贫这条路上真心真情、用心用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杨树援从“基本功”练起。吃透扶贫政策,让业务强起来;各村扶贫档案管理模式和情况反复看,把村情了解透;每天工作任务列清单,按序号标注轻重缓急,采用销号完成法,让工作思路更明了。对于杨树援来说,作为全镇的扶贫专干,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定要不断强化个人能力素质,提升业务水平,工作才不容易返工,群众才会信服。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一定会有意义

2018年,杨树援在担任镰刀湾村支部代理书记期间,有一次村里的一对老夫妇来镇政府上访,怎么办?群众的诉求容不得杨树援考虑如何应对,就冲下去了解情况,得知老夫妇是来要区上的移民搬迁房,经过询问,鉴于他们现有安全住房,且享受过房屋改造补贴,她就耐心给老夫妇讲解移民搬迁相关政策。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听了杨树援的劝说,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来上访过。看着老夫妇远去的背影,杨树援有着说不出的心酸,“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一定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帮他们分忧解难。”为了解决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她耐心地向贫困户宣传党的政策,教育他们如何正确认识精准扶贫,疏通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误解和不理解,杨树援认为,“作为一名驻村队员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组织选派我们驻村,既是信任也是考验,群众接纳我们,信任的同时更是期盼,这种双重的信任背后是责任与担当。”为了确保各项扶贫项目实施“精准”,她连续几个晚上加班到深夜统计贫困户项目需求,因为她深知脱贫的关键在于落实好脱贫项目,只有项目需求统计准了,贫困户如期脱贫才有指望。紧盯扶贫系统6个小时换来信息错误率为零的反馈;连续整理村扶贫资料32小时,打造出扶贫台账“样板村”;全镇扶贫工作从落后到领先仅仅用了半年时间,杨树援说:“我的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一定会有意义”。

组织的需要是一生的奉献追求

杨树援虽然是一名女同志,但她从不娇气,工作不拈轻怕重,与男同志一样能吃苦。每当有闲暇时间她就下村深入到贫困户家中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心声,吃透户情民意,细致认真地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找准他们的致贫原因和弱项短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因人因户制定帮扶脱贫计划。全镇8个行政村,每个村的扶贫方向和重点、产业建设情况她了如指掌,296843,已脱贫227644人等等这些相关的数据都在她脑海中记得清清楚楚。在杨树援的电脑前一本厚厚的信笺密密麻麻的记录着扶贫工作任务清单,轻重缓急、完成情况一目了然。每周一,镇政府的微信扶贫群内下发的一周扶贫工作要点已经持续两年,从未间断。

在杨树援的笔记本里记录着这样一段话:基层是个大课堂,群众会是好老师,我来自农村,党和组织对老百姓的关怀最容易触动我的心灵,内心向往父辈年代的艰苦朴素,人们的信仰和思想没有因为贫穷或疾苦而瓦解。“驻村工作队2020年撤走后,能为村留下什么,群众能记得我们什么,就看我们现在做了什么”,杨树援深情地说。责任编辑:彦波

CopyRight © 2020 凤凰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30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