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

富县张家湾镇:小乡村的大变化

发布时间:2021-04-02 点击数:636405

作者:富县张家湾镇 任阳婷

迎着淅淅沥沥的春雨,伴着早春新芽吐露芬芳的气息,慢慢走近守护在富县西大门的小镇,可以仔细聆听乡村振兴背后的故事,感受“三农”实实在在的巨变。

选优“领头雁”,培育“顶梁柱”

“这次换届,全镇13个村里,最年轻的委员是25岁,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4人,这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新任的委员有25人,退役军人、大学生都充实到干部队伍里了。”随着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任务的圆满完成,村民们都新奇地谈论着刚上任的委员们。

“火车地快,全靠车头带。我们要坚决把‘守摊子’的干部退出去,把‘闯路子’的干部用起来,打造一支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乡村振兴队伍。”张家湾镇党委书记惠延林表示,要紧紧扭住组织振兴这个关键,切实把配强选优村干部队伍放在第一位,把精兵强将派到乡村振兴的关键岗位去锻炼,大抓基层,大抓支部,选优“领头雁”,培育乡村振兴的“顶梁柱”。

据悉,这次换届选举出的47名支部委员中连任22人,新任25人,其中女性6人,退役军人1名。大专及以上学历4人,与上届相比增加4人,中专、高中20人,与上届相比增加5人。平均年龄48岁,较上届下降2岁,其中年龄最小25岁。本次换届选举切实将发展能人、致富能手等高文化水平人才充实进基层党组织,为激发组织活力增添了新鲜血液。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

“老早以前都种玉米,一年辛辛苦苦也赚不下几个钱,近几年我们发展种植富硒水稻,收益倍增,生活就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川庄村创业能手张庆军提起近些年的水稻种植路,感慨颇多,“从一开始地摸着石头过河,到后来尝试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的模式,我们稻米的品质不断优良化,成功注册并打响了‘鄜州西川’商标,大米的价格一年比一年好,稻农腰包也越来越鼓。”

“我这块地以前种玉米,收入低地很,自从响应政府号召种了黄花菜,我这一亩地轻轻松松收入3000元不成问题。”杨家湾村的脱贫户李增胜逢人就夸自己地头的“宝疙瘩”,“我能够脱贫致富就靠这小小黄花。”

近年来,张家湾镇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和历史优势,坚持“草畜一体化建设,一镇多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川庄为中心的千亩有机水稻示范农田,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达到4200亩,年产值190.98万元,大大提升了群众的收入,村民的幸福感直线上升。同时,全镇产业“遍地开花”,规模化种植黄花菜、烤烟,稳步发展养殖中蜂、驴、羊等,多样化的产业发展带领广大群众奔向幸福生活。

抛弃旧习俗,唱响文明曲

“我要兑换这个垃圾桶。”“我要这个洗发水。”“我想要这个洗衣粉。”每过一段时间,杨家湾村爱心超市里总要热闹这么一次,村里评选出的“文明家庭”、“清洁卫生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村民,凭借积分在超市里兑换自己想要的物品。

“我们村里之前有人结婚,就按照村里红白理事会标准来的,整个婚礼办下来,里里外外总共也就花了不到两万元,省钱又省事,村民之间的关系没有变淡反而更浓了。”瓦窑沟村包片领导杨子杰表示,随着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村里“一约四会”的出台,农村群众一些不合时宜的旧习俗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民淳俗厚的新风尚逐渐形成。

在乡风文明的提升中,张家湾镇以村规民约为主要突破点,开展了一系列以“知荣辱、懂感恩、要自强”为主题的村规民约下沉完善活动以及党员干部家规家训制定活动,大力提升了农民精神风貌,践行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抓好‘塑形’,更要抓好‘铸魂’”。张家湾镇镇长曹延河表示,要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源头活水,用乡风文明为笔,勾画出乡风淳、乡村兴、乡民富的美好画卷。

家园绿起来,乡村美起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张家湾镇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依托青山绿水打造田园综合体,在新时代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我们村春、夏、秋三季有花,一年四季山明水秀、稻花飘香、蛙鸣悠扬,吸引了不少喜欢田园山水的游客。”川庄村党支部书记周海斌谈起村里的变化就喜不自胜。“我们都是就地取材,充分保留乡村风貌,留住了青山绿水,守住了浓浓乡愁。”

张家湾镇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从农村人居环境、垃圾分类、农村改厕等入手,下大力气抓整治,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植绿护绿力度,筑牢“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更进一步,让张家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一场攻城拔寨的歼灭战,那么乡村振兴就是久久围攻的持久战。”张家湾镇党委书记惠延林表示“乡村振兴,农村大有作为!我们仍要接续奋斗,阔步出发。”

 

CopyRight © 2020 凤凰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30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