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黄龙县圪台这支队伍的钢铁脊梁
作者:贠变侠
初秋的傍晚,漫步在干净的街道上,徐徐凉风让圪台更显几分祥和。“圪台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以前哪有什么文化广场啊?更别说这些路灯啊、新村啊啥的……”村民们闲谈的话语突然响在耳边,猛然想起,自己来到圪台已是6年之久,而作为黄龙县圪台村的第一书记竟也已经2年。回想6年的变化,看看眼前的事物,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圪台这一支攻坚克难、变革奋进的干部队伍,离不开他们的不懈努力、辛勤付出。
吃“第一只螃蟹” 做群众的“领头羊”
2008年前,圪台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镇,村民们以种植玉米为主要经济来源。看着村民们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村支书孙志杰心急如焚。外出考察后,他决定尝试种植树苗,带领着几个村干部率先发展了50亩苗木,成为圪台人眼中的“另类”。锄草、施肥,在他们的细心管理下,2010年第一批苗木售出,收益达15万元,这一下,孙志杰成了全村人羡慕的对象。亲自证实了苗木繁育的效益后,孙志杰鼓励大家积极发展苗木,他说:“让大家都富起来是我的心愿,作为村支书,我更要努力促成这个产业”。有些群众想发展苗木,但手头紧张,知道情况后,孙志杰自掏腰包借出了5、6万元。在村“两委”的鼓励带动下,经过几年的发展,截至2018年,圪台村苗木繁育发展到了2800余亩,发展苗木的群众占到了全村的30%,每亩收益最低可达3000元,群众收入明显增加,村“两委”成为群众可信任的班子,成了群众心中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干没干过的事 做产业的“矫形者”
传统的农业种植在圪台村备受欢迎,而村“两委”深知,在市场已经饱和、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中,产业的升级转型势在必行。经过多次召开支部会议、村干部会议,大家一致认为适应国家发展新形式,形成多元并举的产业结构是关键一步。立足优良生态环境,经过多方考察,在村“两委”鼓励引导和村干部的齐心协力下,2015年,圪台村第一次养起了大闸蟹,聘请了养殖专业技术人员为群众做指导,阳澄湖的大闸蟹第一次“爬”上了黄土高原,圪台“肤施”龙蟹更是连续在2015、2016年斩获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大闸蟹养殖逐渐形成新的发展产业。在村领导班子的积极宣传引导下,圪台大闸蟹养殖发展到180余亩。
2015年,“第一书记”充实了圪台村领导班子队伍,给这支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各方考察、召开多次会议,这支领导班子逐渐尝试通过“支部+合作社+致富能手”发展模式,在圪台村建起了芍药、牡丹等花卉中药材种植基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圪台村连续举办的“芍药文化节”不仅成功将圪台芍药宣传出去,更是成为圪台乡村旅游发展的助推剂,圪台成为了备受瞩目的花卉中药材种植“佼佼者”。
农业发展的必然,是要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进军,为了更好为子孙后代谋利益,村“两委”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发展目标。经过多方争取,成功完成招商引资项目两处,修建栖龙湾文化景区一处、五门口田园综合体一处,目前,两处景区的一期工程都在建设状态,预计8月底田园综合体一期将建成并试运营。圪台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多元并举、多业并兴的良好态势。
修民心工程 做民生的“护航者”
由于居住分散等因素,圪台村部分居民点通村道路不便、群众饮水困难。经过村“两委”商讨后,村干部们义务上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冯家塔铺设砂石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同时,多方协调,先后新修杜岭、董家河、五门口、冯家塔等通村路3000余米;争取水网改造工程、新打水井4口,解决了群众饮水不便问题;为村组安装路灯60余盏,方便了群众的夜间出行。如今的圪台村,实现了水、电、路全覆盖,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啃难啃的“硬骨头” 做时代的“担当者”
为打赢脱贫攻坚仗,圪台村干部队伍勇挑重担,先后召开专题会议40余次,开展大走访5次、各项宣传活动100余次,发放宣传单册4000余份,确保群众政策知晓率达到90%以上;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做到应保尽保;认真开展创业就业培训,为群众选产业、找就业,累计协调就业103人,直接提升收入人均超过1500元。
2018年,经与乡党委、政府沟通后,支部与黄龙龙之翘公司协调联系,在董家河建设连翘产业示范园,占地437亩,因地制宜发展连翘种植,打造一处集人工采茶、标准化种植、园艺、垂钓为一体的现代化连翘产业园区,吸纳群众园区务工、发展连翘种植,为全村脱贫攻坚选择了一项新的产业项目。2018年圪台村在册贫困户仅剩3户5人,其中五保户1户2人,全村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
经历风雨,他们不懈追求,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前行的目标,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风雨无惧,他们敢闯敢干,是一群新时代浪潮中挺立钢铁脊梁的奋斗者!责任编辑: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