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区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新路径
咸阳市秦都区辖9个街道,103个社区,基层党组织846个,党员22586名。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党建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增量提质、高点开局”为统揽,运用大数据智慧平台,推行“党建红网格”,打造“指尖社区”,把党组织服务治理触角延伸到神经末梢,助推服务群众精准化和社会治理精细化,为城市社区治理装上“红色引擎”,全面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我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荣获2020年度全市组织工作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
发挥优势 激活党建“一盘棋”
秦都作为咸阳主城区,有103个城市社区,城市化率已达到96%。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通过建体系、划网格、壮队伍,健全纵横到边的网格组织体系,联动左右、打通壁垒,形成社区、网格、楼栋三级网格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轴心”作用。
建体系,启动网格管理“快进键”。建立社区-网格-楼栋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在社区层面全面推行纵向“1+3”领导体系和横向“1+5”联动机制。“1+3”即“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1+5”即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业主委员会(根据情况,没有成立业委会就不纳入)、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架构。网格员做到“三活、四清、五百家(活户籍、活地图、活档案,情况清、类别清、矛盾清、设施清,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和百家亲)”。建立居民信息库、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对辖区内的残疾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贫困户等进行认真摸排,建立信息台账,落实“1+1”(网格员+支部党员)关爱帮扶和日常生活服务包抓机制,通过“小网格”,推动“大治理”。
划网格,筑牢网格管理“基础桩”。按照“界限清晰、规模适度、地域相邻、人员相熟、任务适当、责任明确、便于实施”的原则,根据辖区路段、小区、企业、工地、商业、楼栋等区域环境,充分考虑区域的整体性、居民的认同度、工作人员状况等因素,“全覆盖、全领域、无盲区”的科学合理划分网格。将全区103个社区划分886个网格,设置424个网格党支部,715个楼栋党小组,1091个党员中心户,配备1212名网格员,网格划分实现了无缝对接,做到全覆盖、全领域、无死角。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问题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使楼栋居民住
壮队伍,打造网格管理“先锋队”。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居民群众,以社区居民基本信息为基础,网格队伍配备采用“1+1+N”或“1+N”两种模式。“1+1”即一名街道干部和一名社区干部,“1”即一名社区干部,“N”即各类兼职人员。网格队伍一般由网格长和网格员组成,网格员接受网格长的统一领导和调度。网格长人选根据管理服务群体科学确定,在社会管理任务繁重的网格,由街道干部兼任,民生服务工作量大的网格由社区干部兼任。网格员主要由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在职(离退休)党员、业主委员会成员、物业工作人员、社区民警、“两代表一委员”、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兴趣链党建联盟成员,“六老”、志愿者、热心群众兼任。将网格员统筹配置到每个网格,确保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加快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积极实施“三心工程”,每年增加1800万元用于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和社区办公经费标准,调整后工资标准居全省首位。
区域联动 织密服务“一张网”
网格化就要打通壁垒,联合出击,满足群众多重需求,实现资源清单和服务清单相互融合,同频共振,通过办政务、优服务,着力解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问题。
“足不出户”办政务,凸显“快”。结合“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全面推行“足不出户”办政务。将街道便民审批服务中心职能、人员下沉到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行“一窗式办公”、24小时自助办理,整合下沉食品药品许可证办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办理等43项服务事项,受理社区33项服务事项,通过代办、上门办、预约办等方式,让我们的“格格”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甚至不跑路,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便利服务。统一为社区工作人员配备iPad和身份证读卡器200多套,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办理老年证,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整合资源”优服务,凸显“细”。在区办两级统筹协调下,社区充分融合社区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公益组织、家政、维修、就业等资源,集成各类服务,建立资源清单和服务清单,为群众提供组团式服务。现已联合党建联盟成员单位中石油、移动、电信等签订共建协议,推送优惠“大礼包”,为群众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实惠。通过设置24小时自助服务机,实现了群众刷证办理老年人补贴年检、一胎二胎生育登记等11项高频事项。“多方联动”促治理,整合机关下沉干部和社区原有干部,组建“先锋格格”队伍,发挥队伍优势,将问题在源头
“条块结合”多服务,凸显“全”。全区103个社区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将各类组织动员起来,将区域内党员凝聚起来,把上级给社区的政策、资金、资源、项目统筹整合使用,以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下去,建立小微权力清单,真正让社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居民群众。从衣食住行、就业看病等身边小事做起,调动社会组织和专业服务力量资源,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严格实行社区事务准入制,逐项列出社区减负增效清单,今年以来,通过街道“一厅式办公”,累计办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11000余件,使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便利服务。严密工作流程,建立“信息收集—立案受理—分流转办—问题处置—结果反馈—核查结单”六步闭环工作流程,确保网格化工作职能履行到位,管理各项工作职能履行到位。
创新模式 拧成聚心“一股绳”
通过发挥网格作用,创新各种服务方式,把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有机融合到每个网格,各个楼栋,每个居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有效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
树立一个品牌,实行群众“点单”,格格“跑单”。在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群众点单、格格跑腿”网格服务品牌。通过网格服务公示牌进楼栋、走访宣传、建立微信便民服务群等多种形式,让居民了解网格员和服务项目等信息。利用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开展便民生活服务,上门调解矛盾纠纷,快速响应处理居民投诉,为残疾人、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提供代办、代购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全市首家智慧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在渭阳西路街道试运行,先后采集居民住户基础信息19万余户,解决居民群众行动不便、吃水用电困难问题229件,清除整改安全隐患350处,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69起,处理市民12345热线反映问题1528件,为辖区居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4539件,真正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问题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
做实一个项目,配备“口袋书”,当好“店小二”。依托微网格事务管理促进公共议题聚集和老年人、居民就近参与;注重打造“全科网格员”,列出网格员微服务清单,让我们的网格员当好“店小二”和服务员,建立网格员微服务清单,配备“口袋书”,涉及便民审批事项、便民服务资源、便民服务指南、居民特惠套餐等内容,让网格员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每个社区根据各自实际,整合家政、药店(送药)、教育机构(为重点服务对象子女提供免费辅导)、维修等资源,建立微服务清单,特别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服务对象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包括家庭保洁、接送、缴费、排队、陪护、购物、取寄等服务,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便利服务。
建立一个阵地,搭建“小舞台”,实现“大服务”。利用秦都区书法社团党建联盟、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平台资源,以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明新风为主题,通过社区书法协会、绘画协会、舞蹈队、秦腔自乐班等社会团体,向辖区居民免费提供书法、绘画培训,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书画作品展、消夏晚会、文艺汇演等活动,不断丰富党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党建更有民生温度,民生更有党建底色。重点加大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点对点服务力度,保障居民群众基本生活。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各种服务延伸到辖区内有需求的老年人,制定居家养老基本服务清单。不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健康义诊、健康讲座、文体娱乐、关怀慰问等活动。同时,提供上门服务,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急、助乐”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多途径参与社区服务,支持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解忧帮困 结成血肉“一家亲”
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延伸红色先锋、红色治理、红色地图等服务,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网格”拉近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与群众真真正正成为“一家人”。
“红色先锋”解忧难。组建13支党员法律服务队,扎实开展党建引领、源头治理、多元解纷“三三制”工作,通过区、街道、社区“三级三轮调解”,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先后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511件、司法确认381件。诉前化解率持续提高,全区信访案件、治安案件、法院民商事案件立案同比显著下降。积极探索社区物业党建联建,着力打造“红色物业”,推动社区治理与物业服务双促双强。建立渭滨街道、渭阳西路街道物业孵化中心,由第三方公司配备管理、保安、保洁等人员,逐一解决路灯不亮、井盖破损等具体问题,开出了加强“三无小区”管理的新“药方”。
“红色治理”显效能。区政府与钉钉(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实施“数字秦都”项目,建成渭阳西路街道社会治理服务中心,试点开展“智慧网格”,汇集各类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应用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成果,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渭阳西路街道191名网格员通过钉钉系统开展网格化工作,从图片上传、提交问题到整改回复,闭环工作体系让涉及群众的一件件小事更快得到解决。将前置审批事项由124项减少为28项,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时限压缩50%以上,推动政府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同时,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企业注册登记“全流程、零见面、无纸化、一条龙”服务,将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公告时间由45天压缩为20天,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业务时限压缩到50.6%,网办率90.8%。
“红色地图”延触角。在街道社区、公园广场、十字街头等人群聚集地建设“心心秦家”,为城市居民群众提供手机充电、快递存取、应急雨伞等七项基本服务,有的“心心秦家”利用周边资源将服务功能延伸拓展到了30余项。目前,全区共建成“心心秦家”141个,形成了街街有旗帜、路路有服务的党建网络,勾绘了红色服务地图,搭建了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实体骨架。推行八小时以外和节假日值班制度,实行“时间银行”项目,安排60名大学生暑期志愿者进驻“心心秦家”,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征集群众建议、询问居民需求,推进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有效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先后接受群众咨询、提供服务8万多人次,帮助解决急难险事情40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