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模式延长产业链条 助推产业兴旺

时间:2018-08-31    点击:97184

 ——茶坊街道特色农业发展纪实

 茶坊街道辖19个行政村和1个农村社区,共有414914963口人,总耕地面积5.0817万亩,以苹果、蔬菜、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产业兴旺已成为街道工作的重点,如何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兴旺,经济增长?“农业+”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途径。

茶坊街道利用“农业+”的产业发展思维,构建“农业+文化+旅游”、“农业+科技+网络”、“农业+改革+宣传”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品知名度,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群众收入。

“农业+文化+旅游”

以前的羌村,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后来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成羌村小镇,发展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唐天宝十五年,诗人杜甫及家人为躲避安史之乱,携带家人在羌村居住一年零三个月,期间留下了许多诗篇,后很多文人墨客寻访“诗圣”足迹。1941年林伯渠视查富县时,写下《杜工部遗居羌村》。茶坊街道依托诗圣故居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扩大羌村知名度,打造羌村旅游小镇,建设羌村田园综合示范体工程,计划打造出集特色农家乐、特色酒坊、休闲春钓、度假娱乐、农家田园场地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引导羌村农业向产业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不断培育乡村旅游绿色产品,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体系。利用羌村旅游小镇辐射周边,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如:罗家塔文冠果、岔口农资市场等,为羌村乡村旅游景区添加新景象。 

“我没上过学,以前就认为杜甫故居就是几间房子,没想到通过杜甫故居的文化影响力,打造的羌村旅游小镇现在每天都有稳定的客流量,逐渐带动了村里的养殖、种植及服务业发展,我们的收入较以前增长了许多”。一位村里的大爷高兴地说道。

“农业+科技+网络”

近年,榆林桥村顺应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新形势,按照“一村一品”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瓜果采摘,并逐渐增加温室数量、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质增效,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 

村党支部带头成立合作社,动员菜农入社,由合作社统一配送肥料、膜、种子,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等,改变蔬菜产业分散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增加村民收益。并积极争取延安市广电网络公司支持,为榆林桥建设“物联网”项目,利用高科技信息手段对辖区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过程进行智能监控,为菜农提供定期施肥、温湿度等预警提示服务,并将蔬菜瓜果生产过程网上全程公布,提高透明度,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安心食用。

 

后期,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回收菜农蔬菜,分品种按比例进行高端包装与简装,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并依托网络,在淘宝、微信、QQ等宣传销售,线上接受消费者订单,让榆林桥农产品走出村庄,走出富县,让消费者能够吃上绿色、新鲜的蔬菜瓜果。通过网络销售,合作社收入基本实现翻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土地产出率,提升农产品质量,乘上互联网的东风,拓宽销售渠道,我街道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及网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茶坊街道办主任梁永辉说。

 “农业+改革+宣传”

“村民以前种植黄豆与玉米,经济效益低,在街道领导的鼓励指导下,我村实施“三变”改革,整合村民闲散土地资源种植辣椒,并建成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销售,实现合作社、村集体与村民“三赢”的良好发展局面”马坊村党支部书记吉志超满面笑容地说道。

 

马坊村地处210国道沿线,距县城4公里,依托这一区位优势,在村支部的带领下,马坊村大力推进“三变”改革。

流转210国道沿线的40亩荒地建设果蔬采摘园,让贫困户免费在其中套种辣椒,鼓励村民自主种植辣椒,由合作社投资建设的辣子酱加工厂,以市场价格收购村民种植辣椒,将其加工成辣酱售出。目前,村民每亩辣椒可收益3000-5000元,村集体每年可收益3万元,合作社每亩辣椒可盈利2万元。

           马坊利用富县电视台、延安电视台、合作社微信公众号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在第二十四届杨凌农高会、“金延安”美食节、富县第一届美食节等展会上,通过现场展示、介绍、品尝等方式推广产品,让马坊辣椒酱走出富县,逐步走向省内市场。

通过宣传,马坊辣椒酱知名度逐步提升,销售量不断增多。目前,已实现从前期的手工生产转变为全自动流水线生产,日均产量可达4000瓶。

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延长了产业链长度,在农产品后加工整理上取得重大突破,街道经济蒸蒸日上。

“通过‘农业+’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长度,扩大农产品知名度,最终实现产业兴旺。下一步,茶坊街道将围绕太安塬区苹果及川道蔬菜产业,通过构建‘农业+’模式,帮助街道群众增收致富。”党委书记许剑说。责任编辑: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