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

陕西三原县:建强支部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米”

发布时间:2018-09-05 点击数:97042

作者:索卫锋

陕西省三原县素有陕西关“白菜心”的美誉,是渭北革命根据地老区,至今仍有1.09万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何做好脱贫攻坚,该县出台《关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建设最坚强的战斗堡垒,配强最有力的攻坚团队,开展最有效的“造血”帮扶,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靠党建、靠支部。

建强支部堡垒  一线“阵地”指挥

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组织要靠前指挥。“以前村级阵地要么破破烂烂,要么大门常锁,村干部无法聚在一起,又何谈脱贫攻坚?!”该县嵯峨镇大盘村一名党员如是说。该县结合走访调研,组织开展以“驻百村、联千户、帮万民”为主题的“百千万”联户帮民活动,实施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推动部门组织资源向农村倾斜,抽取141个部门覆盖包抓141个行政村,农发、财政、农业等涉农部门重点包抓77个重点贫困村,通过党建互联、工作互动、产业互助,筹措资金400余万元,新(改扩)建活动阵地34个,选派村级党务干部82人,转化后进党组织15个,实现班子、阵地、人员全面过硬。同时,积极健全制度,强化规范管理,印发《村干部管理办法》《农村党建任务清单》《村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规程》等制度,采取城乡共过组织生活、联席联谊会、“基层工作日”“主题党日+”等形式,组织各类服务群众活动370余场次,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问题2125件,协调产业发展难题110余件,形成了城乡携力党建促脱贫的坚强堡垒。

 强化支部功能   发挥“尖刀”作用

贫困村能否脱贫,思路是关键。面对77个重点贫困村的脱贫任务,如何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原县充分发挥临时党组织“尖刀班”作用,在全县77个贫困村组建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第一书记”、包村干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党员“四支队伍”,全县77个贫困村共聚集693名“尖刀”党员,将临时党支部建在贫困村第一线,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该县大村王村是省级贫困村,贫困群众32户84人,临时党支部组建以来,深入走访调研,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集思广益,采取“党建+扶贫”形式,推行“党员+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精准措施,流转土地300亩,发展蔬菜大棚385个,农民人均纯收入一举达到10086元。“以前靠村上搞脱贫攻坚,对上政策衔接不到位,工作进展缓慢”,该县大村王村党支部书记、临时党支部书记蒋志明介绍说,“自从组建了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整合各方帮扶力量,有利于对脱贫攻坚的统一指挥,促进了脱贫攻坚的顺利开展。”鲁桥镇东里村临时党支部凭借食用菌产业发展基础,依托“合作社+贫困户、信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建立“产业工厂”“零风险保底分红”“零投入零风险保收入”“家庭工厂”“产业工人”等5种扶贫体系,带动周边贫困户近8002300人。

延伸支部触角   精准“造血”帮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各家各户情况不一,如何实现1.09万群众同步按期脱贫,我们将干部撒向千家万户,一对一结穷亲,建立帮扶责任,实施农户精准造血帮扶”,该县县委书记孙景宏说。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从一开始,该县就实行“县镇领导解剖到村、帮扶干部解剖到户”的精准帮扶举措,县级领导带头包抓3个贫困村联系6户贫困户,全县3886名干部覆盖包抓3886户贫户,针对农户具体致贫原因,查验扶贫“血型”,精准“造血”帮扶,做到了扶持到户、责任到人、一包到底,做到村村都有工作队、户户都有干部包抓,“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落细落实。交通运输局派驻福音村第一书记王进看到全村蔬菜大面积滞销后,及时通过网络媒体向社会呼吁,吸引了省内外客商前来采购,累计销售蔬菜16万余斤,解决了菜农的燃眉之急;嵯峨镇杨杜村贫困户杜大民,两个儿子先后不幸离世,家里剩下老俩口相依为命,帮扶干部一有空就主动帮助他们干农活,并在老杜生日当天带着蛋糕和副食,一起陪两位老人过了一个简朴而快乐的生日……

与此同时,该县还明确县、镇、村三级书记为脱贫攻坚工作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军令状”,当地从体制机制入手,在“任务分工、责任落实、健全机制和强化考核”等方面压实责任,量化精准扶贫“思路谋划、任务部署、资金筹措、进度督办、问题协调、难点解决”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做到季度同步考核,以党建促脱贫,三原悄然孕育着全面小康的巨大能量。责任编辑:彦波

 

CopyRight © 2020 凤凰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30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