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安塞区镰刀湾镇镰刀湾村第一书记贺海平
作者:马志青 付锦旗
贺海平,男,高中学历,生于1960年1月,198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12月参加工作,是延安市安塞区自来水公司职工。2017年5月份被组织选派到镰刀湾镇镰刀湾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两次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全区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2018年先后被延安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扶贫干部”、“优秀第一书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行动践行共产党员誓言
2017年5月,遵照组织安排,在区自来水公司干了半辈子司机的贺海平担任了镰刀湾村驻村第一书记,此时他已58岁,是全区年龄最长的第一书记。
看着头发有些花白的贺海平,村民多少有些失落。第一次组织开会,应到136人,实到6人,甚至有些村“两委”班子成员都没到,出勤率不到十分之一。来的村民三三两两地蹲在地上填表,有人还说三道四:“包村干部都是腿脚利索的年轻人……年近60岁的老头子了,都快退休了能干成啥‘气候’?”“镰刀湾村穷了这么多年,他来了就能带领咱们致富吗?”在村民的种种猜测和质疑中,贺海平开始着手工作。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和政府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想要贯彻下去,就要夯实基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要搞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思考了一个晚上的贺海平做了一个决定:要从整顿破败、简陋的村部环境抓起,彻底改变原来村干部纪律涣散、作风不振的状态。
说干就干,贺海平将村部进一步规范建设,不仅增加了办公用品,还为村部院前的文化广场种上花草树木,村部面貌焕然一新。同时,通过多次交流谈心,贺海平提出要建设“亲民、爱民、为民”的村“两委”班子,并上报镰刀湾镇党委,对村级成员及时进行了调整。围绕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一批政治素质好、富有活力、能干事的人充实到了村级班子中,为扶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基础。
不到一个月,镰刀湾村党支部从软弱涣散转变为坚强有力,干部作风由自由懒散转变为积极配合协调,镰刀湾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有了主心骨,“四支队伍”力量也逐渐凝聚,各项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镰刀湾村地处镰刀湾镇中心位置,也是示范村,丰富群众业务文化生活贺书记有了新的想法。2018年,他先后往返区、镇数十次,多方协调资金36万元用于改建村文化广场,目前该工程正在施工改造期,预计9月底可竣工,新改建的文化广场将会大大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一年多来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群众由最初的观望,到后来跟着老贺一起干,再到如今盼着老贺想出新点子。群众最服气的就是他浑身上下散发的正气和干劲儿,用群众的话说:贺海平是一个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一个始终如一坚守共产党员高尚情操的人。
真情真意、倾心倾力,用汗水浇灌幸福美好生活
“鼓干劲、增动力、聚合力。”贺海平表示,作为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只有稳住心、沉下身,成为熟悉情况的村里人、群众认可的贴心人,深入了解乡亲们的所需所盼,“找准症结,开好方子”,更好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准扶贫,才能切实把党的温暖送到百姓身边,让困难群众在脱贫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
“有困难找我老贺,或者直接给我打电话,我的电话24小时开机!”这是贺海平经常对群众说的一句话。他带着对农村的热爱和群众的感情,扑下身子,奔走于田间地头,充分调动和发挥包扶干部的作用,真情帮助贫困户脱贫,真心为镰刀湾村谋发展。
2017年5月3日,贺海平上任第二天,镰刀湾村羊路台村组的徐长荣、张志东因为没有吃上自来水闹着要去区里上访,被正在下乡调研的贺海平拦在了半路上,他们向贺海平反映情况。原来,他们两家到现在都没有接上自来水。
“我是咱镰刀湾村驻村第一书记贺海平!你们的问题我帮你解决,如果我解决不了,你们再去上访,上访的路费我给报销!”这是贺海平当时对徐长荣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让徐长荣等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决不能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贺海平挨家挨户调研,发现镰刀湾村新胜山上,共有4户人家没有吃上自来水,一直饮用山下的河水。他积极与包扶部门水保工作站、自来水公司联系,仅用了40多天,徐长荣、张志东等4户人家就吃上了自来水。
贺海平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只要是群众的诉求,他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帮他们想办法、找对策。
41岁的残疾人张七兴上有73岁老母亲,下有3个上学的孩子,妻子又患有智力障碍,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贺海平了解到张七兴的情况后,经常鼓励他,并帮助张七兴贷款发展养猪、养牛等产业,还帮他加入了镰盛农业专业合作社参与分红。2017年底,经贺海平推荐,张七兴被镰刀湾镇政府评为“产业大户”,活了半辈子从来没有得过奖的张七兴拿到奖状时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像张七兴这样的特困户,镰刀湾村还有15户45人,他们无劳动能力,无产业发展基础,无稳定收入。贺海平急在心上,没有劳动能力的怎么帮扶呢?爱钻牛角尖、啃硬骨头的贺海平与村干部又创新扶贫模式—集中代养:利用镰刀湾村杨石寺村组糖泥饼养殖专业合作社代养,为特困户帮建小型养殖业,代管费由包扶单位协调解决,最终,10户特困户加入合作社代养猪仔60头。同时,他还积极争取区扶贫产业发展资金,户均4000元,实现特困户零投入、稳增收的目标。
产业建起来了,如何能更大地调动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贺海平开创了镰刀湾村“三色旗”管理制度,创新贫困户帮扶动态管理模式。
“红色旗代表产业发展积极良好,黄色旗代表产业发展一般,蓝色旗代表产业发展滞后。”据贺海平介绍,“四支队伍”每月定期召开会议,针对44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民主评议,选出三个等级进行标注,并联系帮扶人对产业发展一般户和滞后户制订后期帮扶计划,借鉴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模式,制订贫困户帮扶措施一览表,分季度考核贫困户发展产业以及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程度。通过“三色旗”动态管理,镰刀湾村形成扶贫产业发展追赶超越氛围,激励帮扶人和贫困户及时互动,随时对接,实现稳定脱贫目标。
履职尽责、心系民生,用担当汇集发展力量
在贺海平的办公室,干净整洁的第一书记工作台上整整齐齐地放着7本民情日记,翻开一本本《民情日记》,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镰刀湾村的村容村貌、村情民况以及群众脱贫致富的对策。
“贫困户闫保军因工地事故造成残疾,妻子因患肾病做了手术,家里债台高筑……”“贫困户的困难,就是我们政府的困难,我们要用真心真情真实的感情为他们服务。”“有些群众蹲在墙根晒太阳,伸出双手要小康,‘等靠要’思想严重,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这些日记的背后书记录着贺海平自上任以后走过的每一片土地,留下的每一个脚印。贺海平思索着:镰刀湾村长期贫困,不是村民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长效致富的产业,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理念,当然也缺钱,需要把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他广泛征求意见,整合镇党委、镇政府、区自来水公司、区水土保持工作队等包扶部门、民企和社会爱心人士等社会各方面资金65万余元用于产业建设。在他的带领下,成功流转承包了闲置荒地172.1亩,借助安塞区种植山地苹果成熟的技术,投入35万余元建成了高标准产业扶贫苹果种植基地,填补了镰刀湾村集体经济的空白,并于2017年6月12日成立了镰盛农业专业合作社,全村41户贫困户以“零股金”加入合作社,“零投入”享受产业效益红利。2017年秋季套种荞面,丰收两万五千多斤,户均分得450斤荞面和391元小杂粮补助,合作社收入5000余元,2018年苹果树户均补助420元。
除了分红,贫困户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获取劳务工资,每个贫困户至少能在合作社获得“分红+务工薪金”两份收益,预计年人均收入5500元以上,实现增收致富。
为了让“村两委”班子和老百姓生活上有“甜头”、工作中有“劲头”、事业上有“奔头”,他舍下“老脸”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跑资金、争项目,千方百计解难题。先后争取扶持项目资金200万元用于新胜小流域治理,计划整理河滩土地35亩。争取项目资金554.368万元,计划新建庙湾—云盘山4.9公里沥青道路。新建的光伏项目,目前一期40千瓦建成并网发电,年收入达4万元;投资25万元建成二期40千瓦光伏发电站,投资25万元已安装完毕,正在联系并网发电,预计年收入3.25万元;投资25万元建成三期40千瓦光伏发电站项目,项目正在实施,将带动15户贫困户,预计年收入3.25万元。下半年,投资35万元筹建生态河谷吸纳贫困户发展旅游产业。通过建立长效致富的产业填补了集体经济发展的空白,为镰刀湾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添了强大的动力,群众满意率和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贺海平今年已经59岁,从军人到工人到党的扶贫干部,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他深知:“乡村振兴是个大课题,脱贫攻坚是项重任务,作为第一书记就应该务实扎实、实实在在把扶贫工作做好,把农村建设好,不搞花架子、不搞假大空,以事实说话,以实践见成果。”
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但贺海平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在其位,谋其政,作为第一书记,要一心一意跟党走,所有工作都要为老百姓着想……”坚守着这个信念,他正全力带领镰刀湾村村民摘穷帽、拔穷根,力争使镰刀湾村尽快脱贫,走上富裕之路。责任编辑: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