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新闻

宁强县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破解深度贫困难题

发布时间:2017-08-25 来源:凤凰通讯社陕西分社 作者:车明春 熊永柱 彦星 点击数:37313



      宁强县山大沟深、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产业乏力。对于人均纯收入低于3015元的贫困户来说,如何建立起稳定的、可持续的增收来源,这是有效破解深度贫困问题中的硬骨头,更是党建引领攻坚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点。宁强县紧扣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发挥,探索出了一条围绕庭院经济精准发力,建立“四带四帮四引领”推动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
                                                                                                               四带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全县各级党组织通过带头聚合力、带头做示范、带头破难题、带头转作风,始终把产业扶贫牢牢抓在手中,以引导贫困群众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土地、河流、山林等资源,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大力发展以种植、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庭院经济,有序实现农业资源多次转换、全面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坚持带头聚合力。要想脱贫致富,没有产业带动不行;要想稳住脱贫成果,没有产业发展同样不行。宁强县许多贫困村都是基础差、底子薄。贫困户致贫原因有多种,但共性的特征就是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全县镇村党组织带头统一思想凝聚合力,让贫困户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对促使其脱贫目标实现的可行性。采取走出去参观学习、把经验技术和产业项目引进来为主要方式,针对房前屋后特点,不搞贪大求洋,不提过高的目标和口号,立足本地资源以及贫困户自身可接受、可承受、能认可的实际,为贫困户“量身挑选”了既有市场前景、又符合庭院经济实际的五大主导产业、五大骨干项目和一批第三产业发展项目以及区域特色项目,激发贫困户发展产业热情高涨。
     坚持带头作示范。贫困户自身思想的保守决定了其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光有人号召而没有人带头是缺少说服力的。县上积极鼓励和支持村、组干部、党员带头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致富项目,发挥党员带头脱贫、引领群众脱贫的示范作用。通过先行先试、风险尝试,带头发展符合庭院经济实际的产业项目,给贫困群众增收做好示范。巨亭镇流溪沟村村支书、村主任、村文书初期动员了9户村民发展食用菌。获得成功后,在全村组建了3支制菌袋专业队伍,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目前社员遍及县城以北6个乡镇,新建冷藏库房6个,拓宽了销售渠道。全县共成立种、养殖等专业合作社329个,共吸纳6224名党员成为社员带头发展种养殖等产业项目,党员入社人数超过了农村党员总数的80%以上。
坚持带头破难题。贫困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基础条件差,发展产业不仅有技术欠缺,还存在劳力不足等多种困难。县、镇针对贫困村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短缺、设备不足、劳动力分布不均匀等现实困难,组建成立专项服务队、技术攻坚小组等方式破解难题。特别是镇办党委对基础设施较差的村、发展困难较大的重点户、市场前景好且群众认可度不高的产业等制定针对性强的扶持措施,用足、用活整村推进等项目政策。
      坚持带头转作风。以“军令状”、“承诺书”、“作战图”等措施细化帮助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的思路和举措,持续推动党员干部“显微镜”下搞扶贫,始终以“绣花功夫”将“扶谁、谁扶、咋扶”等问题做实、做细,做出成效。广坪镇党委结合实际,在全镇贫困村中制定“2521庭院经济”发展指导计划,即每户贫困户发展5000袋香菇,50窝天麻,1亩魔芋,1亩核桃的短、中、长产业项目。目前,村里有了百亩核桃基地、有了能繁母猪养殖基地,实现脱贫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四帮因户施策分类指导精准帮扶
      帮规划,帮资金,帮技术,帮销路。“四帮”都是实帮实策,让贫困户在庭院经济发展初期的后顾之忧变成了信心满满。
      帮规划。要甩掉贫困的帽子,光靠传统的种养殖业是不行的,必须要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发挥地域优势。县上经过反复探讨、论证,针对丘岭和较高海拔区域等不同环境特征,有针对性地引进了红心猕猴桃、凤县花椒、高山蔬菜等产业项目,实行因户施策分类指导。
      帮资金。落实扶贫贴息贷款和互助资金借款,组建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07个,实现贫困村100%覆盖。同时,搭建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支农再贷款服务平台,为贫困户、协会会员贷款全额贴息,现已发放贷款7511万元。
帮技术。县上建立了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培育“土专家”“田秀才”近3000名。组织各类技术人员到贫困村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依托民情直通车和远程教育平台,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体系,确保每户贫困群众都能掌握1-2种实用技术要领。至目前,今年全县参加“雨露计划”培训500余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万余人次。
      帮销路。广泛开展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我为农产品代言”等活动,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微商、集中推介等平台,广泛宣传推广贫困群众的庭院经济产品,发布产销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在全县贫困村设置电商服务站,借助互联网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产品。组织精准扶贫“产品供需”对接渠道,引导贫困户与企业对接,签订长期采购协议,为贫困户搭建销售平台,提高收入水平。今年以来,全县新增电子商务实体企业41家,各类网店150余个,本地农产品外销累计达9万余单;实现网络零售额预计达6000万元,同比增长82%;县城居民实现网上消费预计达1.3亿元,同比增长42%,实现电子商务交易总额1.93亿元。
                                                                                                             四引领实现从有形到有效转变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脱贫既要立足于经济上持续增收,更要着眼引领对贫困户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风尚的转变、致富模式的转变,从而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的进一步加强。
      引领思想观念转变。在精准帮扶中,各级党组织采取“一对一”、“多帮一”等方式与贫困群众交流沟通,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帮助其转变观念。有序扭转不愿脱贫的守贫思想,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促使贫困群众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从而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实践能力。
      引领社会风尚转变。通过发展庭院经济,让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事干,让每一个贫困户都行动起来,在致富路上营造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全县大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创建和“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身边好人”、“脱贫标兵”等评选活动,农村形成了无闲人、无闲话、无纠纷,人人争先进、家家讲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
      引领致富模式转变。引导贫困户改变过去一味靠外出务工才能挣钱的思想,从体力型务工向一技之长的庭院产业转变。条件好的村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合作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以资源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引领基层组织发展。深化“双培双带”工程,全面实施村级后备干部选拨培养育苗工程,进一步增强村级班子的整体活力。全县相继建成百亩脱毒马铃薯育种基地、羊肚菌等136个党建促脱贫攻坚产业示范园。 截止6月底,全县贫困户生猪总饲养量15.77万头,存栏9.41万头,出栏7.36万头;牛存栏1.83万头,出栏0.51万头;羊存栏1.05万只,出栏0.72万只;家禽存栏30.15万只,出栏16.25万只。全县发展中蜂18150箱,其中100箱以上大户9户,30箱以上大户257户,今年新发展6690箱,预计年产值1200万元。全县食用菌发展规模达4000万袋,贫困户发展规模达940万袋,户均增收可达1500元以上,贫困户在庭院经济中实现着自己的小康梦。【责任编辑:顺达】

CopyRight © 2020 凤凰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30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