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塞上光景日日新

发布时间:2020-11-05 来源:凤凰传媒网 点击数:699174


——安塞区五年脱贫攻坚纪实

走上脱贫路,今昔两重天。 
  五年来,安塞区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六个精准”要求,围绕“八个一批”扶贫举措,“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全面过硬”目标要求,区委“扶贫帮困党员做、脱贫成效群众说”工作思路,立足脱贫,谋划小康,助推振兴,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以脱贫实绩实效向全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脱贫“答卷”。 
五年来,“三级书记”齐上阵
  五年来,安塞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压紧夯实区、镇、村“三级组织”“三级书记”抓脱贫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区委书记担任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组长,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政府副区长分管,专职常委“扛死肩”一抓到底,并建立区级领导包镇街、部门包村,工作队到村、党员干部到户、第一书记到岗的“两包三到”帮扶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脱贫攻坚考核权重由10%提高到35%。 
  进村入户、访贫问苦,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五年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中,安塞区紧抓“扶贫帮困党员做,脱贫成效群众说”的主线,通过搭建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开通服务群众的“直通车”,逐步让扶贫帮困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有力助推了全区脱贫攻坚进程。 
  脱贫路上,脚步铿锵有力。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区先后选派117名科级后备干部担任117个村第一书记、256名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员,2948名干部(其中60%为党员干部)组成“鼓乡扶贫铁军”,帮扶4655户贫困群众。整合各级、各行、各业帮扶资源,构建产业、行业、专项和社会“四位一体”扶贫格局,强设施、补短板,强产业、固底板,着力实现逐步提高农村产业基础、农业设施水平、农业组织化程度、贫困人口收入、群众满意度,缩小贫富差距、缩短城乡差距目标。 
  同时,各级书记既要当脱贫攻坚“施工队长”,又要做作风建设“纠察队长”,还要做反腐倡廉“监察队长”,推行脱贫攻坚“问题墙”,开设作风监督、廉政执纪、好人好事、脱贫成效四个“公开栏”“一墙四栏”制度,成立两个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从严执纪、精准问责,全面加强作风建设。 
“贫困户虽然脱了贫,产业帮扶政策不能中断,扶贫干部不能与群众脱钩、扶贫力度不能减少。”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说,脱贫攻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抓手,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前置条件。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伍才能让工作有效地延续下去,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才具有可持续性。 
  唯其艰难,方显本色。如今五年过去,一份振奋人心的成绩单摆在我们面前:全区在册建档立卡人口4655户、13688人,已稳定脱贫4124户、12621人,5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9.2%下降到2019年底的0.67%。2017年以来,安塞连续三年在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评为“综合评价好的县区”。 
五年来,各项事业俱发展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五年来,安塞区持续推进产业扶持脱贫一批、就业扶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危房改造脱贫一批、健康扶贫脱贫一批、教育支持脱贫一批、兜底保障脱贫一批的“八个一批”精准扶贫措施,全面实现高质量脱贫。 
  五年来,全区累计发展大棚1024亩、林果1.57万亩、家庭养殖2719户、特色种植1.71万亩。大力推进苹果、蔬菜、畜牧产业后整理,投资实施农产品交易中心、30万只肉羊精深加工厂、冷链物流后整理项目,免费对贫困户的果、蔬、肉进行仓储和分拣,推动贫困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增收,实现了“三个全覆盖”——贫困群众户户长短两项产业全覆盖、117个村产业全覆盖、无产业的建档立卡户果园代建代管全覆盖。 
  五年来,安塞区精准对接输出劳务,建立区、镇、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平台,转移就业3729人;科学设置退耕还林监管员、村级保洁员、森林防火员等1122个扶贫公益性岗位,推动产业与就业互补;依托西营、冯家营、魏塔3个文化产业村,直接带动贫困群众1100人、年增收2.2万元,间接带动贫困群众3200余人、年增收8200元。 
  五年来,安塞区按照“远山生态林,近山经济林”思路,大力发展农林产业和林下经济,形成了以山地苹果为主,设施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种苗多元发展的生态产业格局。全区累计发展山地苹果40万亩、大棚蔬菜6.5万亩,完成退耕还林143万亩,3365户贫困群众享受生态扶贫政策、年人均增收204元。五年来,安塞区建成11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424户8204人,入住率和旧宅基地腾退率均达100%。同时注重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培育,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实施方案》,围绕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平台,确保每户搬迁群众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目前,搬迁贫困户发展长效产业2022户、务工就业和公益岗位安置1811户、市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339户。 
  五年来,安塞区全面实施“教育无忧”工程,建立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到大学一整套帮扶体系,共核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6413人,发放贫困资助金438万元,对因残疾、因智障辍学的孩子,落实辖区学校一对一送教上门,2160名教师与2482名贫困户子女结对帮扶,帮扶率达100%,实现了义务教育“零辍学”。 
  五年来,安塞区坚持“应保尽保、托住底线”的原则,建立区、镇、村三级兜底保障管理台账和保险、救助等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无劳动能力贫困群众的社会综合保障。区财政每年列支70万元,实施贫困人口免费参保登记。五年来,累计发放保障金9603万元,纳入特困供养人员288人、发放供养金1066万元。截至2019年底,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36元,产业收入占47%、务工收入占38%、转移性收入占15%;其中,贫困群众人均收入达到8700元,较2014年提高2.7倍,产业收入占比超过60%。预计到2020年底,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3700元,贫困群众人均收入将超过1万元。 
五年来,乡村旧貌换新颜 
  放眼安塞脱贫攻坚战场,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项目风风火火,一张张笑脸在贫困群众脸上灿烂绽放,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鼓乡大地徐徐展开……村里一年一个样,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过去的贫困一去不复返。 
  五年来,安塞区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公共服务管理机制,系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8.7亿元,实施通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巩固提升、电网升级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四大基础设施工程”,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04个、687公里,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镇街通三级以上等级公路;新建改造安全饮水工程295处,实现水质水量达标全覆盖,创新推行农村饮水工程“量化赋权”改革,116个村成立农村供水协会,千人以上集中供水水费收缴率达到95%以上;全区户户通电、村村通动力电均达到100%,移动信号和镇街4G网络实现全覆盖;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安塞被确定为全省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区。通过集体经济留成、上级资金争取、互助资金支持,组建56家村级公共服务管理公司,管理运营农村安全饮水、污水、垃圾和电力、道路设施。全面补齐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城乡实现均衡发展。 
  如今,走进安塞区的一个个村子,普遍有硬化畅通的道路、规划有序的街巷、整齐明亮的路灯、富有特色的民居;迈入一户户农家,干净整洁的房间、配置齐全的家电、充满笑语的小院。房子新了、腰包鼓了、出行便了、乡村美了,村民们自豪地说,“现在我们和城里人一样过日子,相比过去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做梦都没想到,像重新活了一回。” 
 五年来,村集体经济再升级 
  现在,安塞区村村都有一张规划图,家家都有一本致富经,人人都能算出一笔增收账,发展思路、发展局面、发展信心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五年来,安塞区大力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夯实脱贫攻坚成效巩固的基石。 
“今年我承包了一个90米长的大棚,全部种植的是茄子,按今年的市场行情收入应该在5万元左右。”安塞区化子坪镇白畔村曾经的贫困户任志英不仅承包起了大棚,而且还是“跨村务农”。 
2019年,化子坪镇采用“飞地”的模式在张岔村流转土地160亩,建成5代大棚32座,共3380米,由张岔村统一管理。大棚落实给26户农户种植,其中贫困户22户。 
“飞地经济”项目是安塞区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尝试。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弱、带动能力差、资源要素缺乏等问题,选择交通便捷、土地资源广、自然条件好的中心村,将闲置土地集中流转、整合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张岔村拥有的818米大棚的所有权。按照每米100元的年租金,张岔村每年的收益可达8.18万元。”化子坪镇党委书记野根利说,“今年年初镇上继续流转土地140亩,计划建棚3000米,建成后全镇6个贫困村村均大棚1000米左右,贫困户通过分红户均增收超过5000元。” 
2019年,安塞区投资4313万元,先后扶持了17个“飞地经济”集体项目,建设大棚268座、拱棚73座,通过采取租赁、合作经营、自主经营等方式,带动4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均稳定增收5万元以上。 
“飞地经济”是安塞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该区围绕一个村一个人居环境规划,一个村至少一项主导产业,一个村至少一个集体经济组织、一个村有一套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企、一套机制”“四个一”目标,即:按照“支部引领、企业带动、合作经营、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思路,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和党支部书记发展集体经济工作成效考核,推行支部书记既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又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办人工作制度;积极探索推行“飞地模式”,大力发展设施种植等实体经济,建立“贫困户+合作社+企业”收益链接机制,将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 
  截至目前,全区55个贫困村集体全部建成40kw村级光伏电站、兴办2项以上生产经营项目,117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总收入达4200万元,资产总量达3.06亿元,较2017年增长2.2倍。预计到2020年底,117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20万元。 
五年来,乡风文明气象新 
  脱贫攻坚是动力之源,也是希望之火。 
  五年来,安塞区推进积极文明乡风建设,凝聚干群攻坚合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扎实开展“三树三带·志智双扶三到家”主题活动和“扶志向强动力、扶技能强后劲、扶文明强精神”专项行动,大力评选表彰创业标兵、产业大户、脱贫之星,用身边人和事打动、激励贫困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全面推行《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规定和失德、失信、失孝负面清单制度,坚决纠正和治理农村基层存在的歪风乱象,切实加强文明乡风建设。 
  现在,走进村里,同乡亲们拉起家常,大家有说不完的话。从朴实的话语中,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感恩之心、喜悦之情,也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心。大家坚信,摘掉穷帽子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前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交汇期,安塞把机制创新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积极推进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增强扶贫成效的可持续性。

CopyRight © 2020 凤凰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305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