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珍藏粮票30年,两代农人粮田筑梦

发布时间:2023-06-12 来源:凤凰传媒网 点击数:660392

作者:张斌峰 马黎 王三合

6月10日下午,在家短暂休息时,王五兴(右)和王林(左)拿出珍藏的粮票一起“观赏”。

6月10日6时,西安市临潼区相桥街道南孙村,初升的太阳把田地照得一片金黄。伴随着轰鸣声,收割机在麦浪里来回穿梭,一派忙碌的景象。

“瞧,麦子长得不错。技术员测了,籽粒含水量17%。”王五兴使劲搓了一下手中的麦穗,籽粒儿鼓鼓的,“抢抓时间收回来,今年收成也不差。”

王五兴今年60岁。从最初耕作几亩薄田,到经营西安市临潼区恒远农机维修专业合作社,他如今拥有40多台农机、流转600多亩土地,还全程托管1万多亩土地,单项托管10多万亩土地。在这些土地上,他唯一干的事情就是种粮。

种粮,源于王五兴儿时对饥饿的恐慌。“我祖祖辈辈种粮,但经常没粮可吃。不饿肚子,就是小时候心中的‘好日子’。”

在王五兴家的桌子抽屉里,珍藏着40多张面额不等的粮票。“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只有城里人和农村困难户才有粮票,我们是没有的。这些粮票是在外工作的亲戚朋友救济我们的。要不是它们,家里就揭不开锅。”

最初,王五兴在自家的9亩多地里忙碌。2014年,小儿子王定从山东打工回家,父子俩成立了合作社,开始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2019年,他们又推出土地托管服务。

“一袋小麦种子,市场价90元,统一购买65元。一袋复合肥,市场价160元,统一购买130元。托管后,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王五兴说,2022年,合作社收入超40万元,农机手人均获利10万元,实现了“种粮能挣钱”。

在麦田里,王五兴通过手机登录农机精准作业平台,每台农机的位置、作业情况一目了然。前面的收割机刚走,后面的旋耕播种一体机立即整理好土地、播下玉米种子。“以前种粮凭力气和经验,现在种管收都用‘大铁牛’,洒药、除草用无人机。”

2022年,大学毕业的大儿子王林也回到王五兴身边。“把粮种好”成了父子三人共同的事业。

“他们回乡种粮,我很高兴。”王五兴说,农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儿子这样懂技术的“新农人”玩转“新农具”。此外,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种粮”大有可为。

王林把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种粮”。

“我在读成人大专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7月毕业。‘种粮’是个大学问,没知识不行。”王定说。

王五兴经常把粮票摆在桌子上,一张一张抚摸。今年是我国取消粮票30周年,但王五兴一直把粮票视为珍宝。

“看到粮票,我和孩子们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好日子。”王五兴说。

“习近平总书记说,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票也提醒我们,种好粮食才能端好饭碗。”王林说。

(张斌峰 马黎 王三合)

6月10日,王五兴(右)和王定(左)在收割小麦。

6月10日,王五兴在进行小麦机收损失率测定。

CopyRight © 2020 凤凰传媒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7013058号-1